|
|
 |
 |
 |
|
2025年11月28日
发表
人气:508
分享:
|
|
|
| 佳能中山关停:投资者必须看见的三条大趋势 |
|
———— 从外资撤离,看制造业迁移与资本市场的新格局 |
| |
|
赵晓
|
|
【人民报消息】佳能中山工厂 24 年的历史,以一纸停运公告结束。
本文从投资者角度,总结三条正在重塑资本流向的新趋势。
一、外资撤离不是“经营问题”,而是“风险定价”
如果只是盈利下滑,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
裁员
合并生产线
降本增效
部分外迁
但佳能一步到位关闭整厂,说明问题不是利润,而是不可控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风险定价有四项:
市场风险 → 制度风险 → 地缘风险 → 供应链中断风险
这四项风险一旦叠加,再大的市场也无法弥补:
汇率与政策不确定性
地缘紧张
出口管制与科技规则
供应链锁定与投资安全评估
投资者看到的核心并不是“佳能亏了多少”,而是:
全球企业对中国制造的系统性风险溢价正在重新定价。
风险溢价一旦被写入 CFO 的 Excel 模型,就是永久性变量。
二、日本企业的结构性“去中国化”——数据比情绪更说明问题
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Teikoku Databank)于2023年10月20日—31日对1,908家日本海外经营企业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
1.将中国视为“最重要市场”的日本企业,占比已从:
2019 年:25.9%
2023 年:12.3%
四年时间直接腰斩。
2.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生产基地”的日本企业,占比也从:
2019 年:23.8%
2023 年:16.2%
同样呈现明显下降。
这些变化与同期的趋势完全吻合:
日本对华贸易额自 2021 年见顶后连续两年下滑
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新投资额下降至十年来低位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动“供应链安全补贴”,鼓励回流与外迁
换句话说:
不是一家在撤,而是一整个日本企业群体在做战略性“去集中”调整。
这才是佳能关厂背后的“大逻辑”。
很多投资者忽略了一点:
日本是全世界最敏感、最谨慎的供应链国家。
日本企业撤离并不说明“他们讨厌中国”,
而说明他们看到的风险指标已经触碰阈值。
日本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的特点是:
供应链极其精密
非常重视“制度预期”
对中断风险零容忍
在海外投资中最重视“确定性和稳定性”
佳能关厂不是个案,而是“日本供应链策略升级”的一环:
关键生产线回日本,高劳动密集线转东南亚,中国从“中心”变为“节点”。
资本的结论很简单:这是结构性迁移,而非暂时调整。
三、全球制造业版图进入“3.0 时代”:安全权重超过效率
投资者现在必须调整认知:
过去 30 年
→ 全球化:效率最大化
“中国是世界工厂,不可替代。”
2010年—2019年
→ 全球化:成本+区域化
越南、马来西亚开始承接部分低端产能。
2020年—目前
→ 全球化 3.0:安全与价值观主导
美日欧供应链分组、分区、分层。
佳能关闭中山工厂,其背后逻辑与三星撤离惠州、松下关闭等离子工厂一样:
安全优先
地缘评估优先
政策确定性优先
供应链可控性优先
资本市场看到的是:
“安全红利”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底层逻辑。
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的制造业估值溢价,就是这条逻辑的定价结果。
四、对全球资本的三条投资判断
1. 制造业链条将继续分散,不会回头
电子、汽车、半导体、光学设备等行业都将:
上游留在盟友国家
中游多点布局
下游靠近终端市场
中国制造仍会保有优势,但占比将继续下调。
2. 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模型正在从“高增长模型”转向“稳态模型”
投资者要把中国视为:
一是已经告别高速增长
二仍是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
三是全球供应链不会再“一地押注”
适合投资:
内需+服务业+本地品牌+高端制造中的优势领域。
不适合押注:
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靠外资支撑的产业。
3.东南亚与印度的制造业红利将持续 10–20 年
这不是短期情绪,而是长期结构:
地缘政治加持
人口红利
劳动力成本
供应链多元化政策
佳能的撤离只是一个信号,更多外资将在未来五年跟进。
五、一个现实但重要的判断:
外资撤离不代表中国制造会崩溃,但代表中国制造的“全球中心地位”正在下降。这是结构性趋势。
投资者则要看清楚:
不是哪家工厂走,而是一个时代在变
不是中日两国关系,而是全球供应链新规则
不是佳能的业绩,而是风险溢价如何被重写
在全球资本的眼里,制造业版图重构,是未来十年最确定的趋势之一。
谁抓住“全球化 3.0”的关键路径,谁就抓住了下一个20年的增长。
(转自“云上迦南”)△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28/93180.html |
|
打印机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