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中共若武力突袭日本,胜算几何?
 
新高地
【人民报消息】当下,中日关系因台湾问题再度剑拔弩张。2025年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询中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日本或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冲突。此言一出,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副部长孙卫东11月12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要求高市早苗立即收回“错误言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已表明“严正立场”。 更激烈的是,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公开暗示,若高市不收敛,将面临“斩首”式回应——这被解读为在北京攻台前,先以武力清除日本干预隐患。作为报复,北京随即发布赴日旅行警告,敦促公民避免前往日本。 在这一高度紧张背景下,假设中共对日本发动武力突袭,这一情景虽属极端假设,但已非遥不可及。本文从军事、经济、外交、地理及内部因素等多维度剖析中共突袭日本的胜算。需强调,和平对话才是理性选择,战争将带来毁灭性后果。 一、军事层面:数量优势难敌质量与防御壁垒 从纯军事对比看,2025年全球火力指数(Global Firepower)显示,中国军力排名世界第三,日本位列第七。中国拥有约200万现役军人、5000余辆坦克、3000多架作战飞机及400艘舰艇,远超日本的自卫队(约25万军人、1000辆坦克、700架飞机及150艘舰艇)。在海军和导弹投射能力上,中国东风系列导弹可覆盖日本全境,潜艇部队也更庞大,这在理论上利于“闪电战”式突袭。 然而,日本的自卫队高度专业化,强调防御与反击。日本拥有世界顶尖的反舰导弹(如ASM-3)和宙斯盾系统,空军F-35隐形战机部署迅速,能有效拦截入侵。中国虽在数量上占优,但登陆作战经验匮乏,上次大规模两栖行动已是上世纪朝鲜战争。更关键的是,日本自卫队指挥统一,响应速度快,而中国军队虽现代化,但内部协调仍存挑战。模拟分析显示,在尖阁诸岛局部冲突中,中国短期内或可控制海域,但持久战将因补给线拉长而吃亏。总体胜算:短期局部冲突50%,但全面战争不足30%。 1、导弹攻防:饱和攻击 vs 多层拦截网 中国火箭军拥有逾2000枚中短程弹道导弹(如东风-21D“航母杀手”及东风-26),射程覆盖日本全境,甚至可对美军关岛基地形成威胁。 在突袭初期,中共可能发动“饱和导弹雨”——美媒模拟显示,数百枚导弹齐射可短暂瘫痪日本防空网,摧毁东京或横须贺美军基地的跑道和雷达。 然而,日本的反导体系已高度成熟:宙斯盾舰搭载“标准-3”Block IIA导弹(拦截高度超1000公里),陆基“爱国者”PAC-3系统可应对低空威胁。 2025年,日本还将部署新型“岛屿防御导弹”(射程1500公里),反制中国沿海目标。 拦截成功率估算达70%以上,美日联合预警系统(如SBIRS卫星)将提前数分钟锁定来袭导弹。中国虽可通过高超音速武器(如东风-17)突破部分防御,但成本高企,且日本正加速引入激光反导技术。导弹战胜算:初期压制60%,但持续对抗降至40%。 2、日本的反击与斩首能力:以色列式精密打击潜力 日本虽长期受宪法第九条限制,但2025年《防卫白皮书》明确强调发展“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与美军整合导弹打击体系,可联合锁定并打击敌方导弹发射平台或指挥中心。 这类似于以色列的“斩首利器”——如2025年以色列对伊朗和胡塞武装的精确decapitation strikes,针对高层领导和指挥节点。 日本计划采购500枚“战斧”巡航导弹(2026年前部署),并提升国产高超音速滑翔弹(HVGP),结合F-35的隐身渗透和情报共享,能在突袭响应中摧毁中共沿海指挥部或火箭军总部。 专家评估,此能力虽名义上为“防御反击”,但实战中可演变为针对北京决策层的“外科手术式”打击,极大提升威慑。日本防卫预算达9.9万亿日元(约667亿美元),占GDP 1.8%,正加速这一转型。 若中共突袭,此“以色列式”反制将使北京高层暴露风险,胜算进一步降低至不足25%。 二、经济方面:双输局面,全球供应炼崩盘 中日经济高度互嵌,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反之亦然。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涉及电子、汽车及半导体等领域。若突袭爆发,战争将中断东亚供应链:日本半导体短缺将波及中国手机产业,中国稀土出口禁运则重创日本制造业。模拟显示,短期内中日GDP或双双下滑10%以上,全球经济损失达万亿美元。 对中国而言,经济制裁将是致命一击。西方国家可能冻结中国海外资产、切断SWIFT系统,类似于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的遭遇。中国外汇储备虽丰厚,但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经不起长期封锁。日本经济更具韧性,其多元化贸易网络(美欧澳)能快速转向。战争还将引发能源危机,中国石油进口90%依赖海运,日本虽岛国但储备充足。胜算评估:经济持久力上,日本占优,中共难以支撑“速战速决”。 对日本的潜在损失:基础设施崩坏与人道浩劫。导弹突袭将首当其冲打击日本本土:关岛及冲绳美军基地附带损害或导致数百平民伤亡,东京湾港口瘫痪将中断日均10万吨货物吞吐。 经济上,半导体工厂(如东京的台积电分厂)若遭精确打击,年损失超500亿美元,汽车业(如丰田)供应链断裂将致全球汽车价格飙升20%。 人道层面,核电站(如福岛遗留设施)若中弹,可能引发辐射泄漏,影响数百万居民;长期看,战争恐致日本GDP缩水15%-25%,失业率飙升至10%以上,社会动荡加剧。美媒评估,此类打击将使日本重建需10年,代价逾2万亿美元。 三、外交与联盟:中共被孤立风险极高 日本并非孤军奋战,美日安保条约明确规定,美国须防御日本本土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突袭将触发美国第七舰队介入,第七舰队拥有11艘航母打击群,远超中国海军。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称台湾入侵为“生存威胁”,暗示自卫队可能协防,这已激怒北京。澳英美AUKUS联盟及QUAD(美日印澳)将集体响应,甚至北约视之为“亚太危机”间接介入。 中国外交上虽有“一带一路”网络,但核心盟友寥寥(俄朝等),难以对抗西方包围。联合国安理会将迅速谴责,中共将被孤立。胜算:外交上近零,美日联盟如“铁板一块”,中国难逃多线作战。 四、地理与后勤:岛链天堑,补给成瓶颈 日本作为岛国,地理位置利于防御。中国本土距钓鱼岛仅数百公里,但全面突袭需跨越东海“第一岛炼”,易遭美军关岛基地拦截。登陆日本本土更需庞大两栖舰队,中国虽有075型两栖攻击舰,但数量不足以支撑万人规模登陆。恶劣海况(如台风季)将放大后勤难题,日本潜艇可轻松切断补给线。 历史教训如二战日军珍珠港突袭虽成功,但最终因补给崩溃而败。中共若效仿,胜算渺茫。 五、内部与政治:民意与合法性考验 战争需国内共识。中国民众对日历史积怨深,但经济优先心态盛行,突袭或引发反战浪潮。日本宪法第九条限制进攻,但近年修宪呼声高涨,自卫队士气强劲。全球舆论将妖魔化中共,内部稳定成隐患。 1、双方反战力量:潜在的社会阻力 中国内部,反战力量虽受压制,但异见在酝酿。2025年重庆反中共抗议凸显民众对监控和强权的不满,若战争爆发,此类不满可能转化为大规模反战运动。 尽管官方煽动反日民族主义(如二战剧集热播),但知识分子和青年中经济担忧主导,海外华侨抗议(如旧金山集会)也显示分裂。 日本反战传统更根深蒂固:2025年东京宪法日集会吸引近4万人,强调和平宪法。 世界反核大会及DSEI军贸展抗议进一步放大声音,数百人示威反对军备竞赛。 这些力量可能推动国际压力,削弱日本政府支持度,但也可能在保卫战中转化为团结。 2、间谍破坏能力:隐秘战线较量 中共情报机构(如国家安全部)在日本渗透活跃,2025年网络间谍攻击激增,包括MirrorFace针对政府机构的ROAMINGMOUSE恶意软件,以及间谍船环绕日本领海。 这些可用于破坏日本指挥炼或窃取技术,但易遭反制。日本情报能力(内阁情报调查室)虽起步晚,但与美NSA合作紧密,2025年联合反间谍行动针对中国黑客。 日本情报飞机监视中国军动,潜在破坏包括渗透供应链或网络瘫痪中共后勤。 总体而言,中共破坏优势在进攻初期,但日本盟友网络使持久破坏胜算低。 六、结论:中共武力突袭日本的胜算不足20% 综合评估,中共武力突袭日本的胜算不足20%。军事上虽有数量优势,但美日国际联盟干预、经济崩溃及地理障碍将迅速逆转局面。更深层风险在于内部:战争可能引发中共政权灭亡危机——历史如抗日战争曾救中共于水火,但当下经济依赖全球,失败或制裁将放大异见,中共被灭亡概率估算达80%以上,类似于苏联阿富汗泥潭。 对日本而言,此类国家保卫战或激发“战后复兴2.0”——二战后美国援助下经济奇迹重现,社会凝聚力增强,国防产业拉动GDP,但前提是速胜,否则重建代价也将会拖累数十年。 这不仅是中日双边灾难,更是全球浩劫。 我相信,中共方面应该早已对中日开战的胜负概率及后果作出了详细评估,其结论与本文结论应该相差无几,除非中共军方在习近平面前故意夸大己方军力,导致习作出战略误判,否则,中共决不敢首先武力攻击日本。除非习活得不耐烦了。因此,日本国内那些惧战人士不必紧张,习近平政权就是纸老虎,中看不中用,更不要将中共的外交施压转嫁到高市首相身上,大家应该相信她的政治智慧,坚定不移地支持和鼓励她。 美国是全世界的民主自由灯塔,日本是当下全人类的文明灯塔,中共是全世界暴政的象征。这已是全球共识。我坚信,中共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待其政权灭亡后,中日之间一定会成为好邻居,日本也一定会成为未来新中国学习的典范。到那时,我还要来日本各地旅游观光,还希望去石平先生和高市首相家中作客,吃日本刺生,喝日本青酒,和日本的朋友们去富山观景赏雪,回到中国后,再写一本《日本游记》,让更多的中国人都喜欢上日本。日本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来源:作者X 账号)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7/93040.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17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