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香港媒體的運營處境,前港媒《端傳媒》總編輯、現美國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基金會(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訪問學者張潔平也認為,美國不應該因此放棄香港,因為至少目前不能「碰觸的紅線」還很模糊,有操作空間。張潔平說,除了香港網路依舊相對自由,能保障有限的新聞播出外,一般人也還能夠註冊新的頻道或發表新刊物。
張潔平指出,事實上,《港區國安法》通過以來的這四年,香港還是出現了許多員工不到十人的小型媒體,他們專注於調查報導、法律新聞、平民社會等特定領域。此外,香港目前也不完全像中國大陸,媒體可能收到命令不能報導特定場合或事件,或當局指名一些單位只能由公營媒體接觸等:「如果記者能突破某種自我審查,那麼仍有很大空間可以發展專業的新聞。這就是為什麼你還能看到西方主流媒體在香港依舊擁有相對較大的運營空間。」
不過,曾任《華爾街日報》駐港編輯的道威爾(Andrew Dowell)則認為,目前外媒在香港的報導工作之所以越來越困難,其原因不再於自我審查或新聞限制,而是缺乏「合理的官員論述或公眾討論空間」:「過往(媒體)能訪問政府官員,測試他們的想法和評論。但目前這樣的可行性消失了,而大眾話語也缺乏細微的差別,變得非常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