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 未來怎麼辦?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金欣綜合報導)中共官方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7.8%,創2024年8月以來新高。有分析認爲,因爲有超過一千多萬畢業生投身就業市場,後續的失業率恐怕會更高。中共的專制體制常常制定互相矛盾的政策,治國無能,這是中國經濟問題百出的根源所在。 8月19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分年齡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數據顯示,7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7.8%,較6月上升3.3%,創11個月新高,比2024年同期高0.7%,為統計口徑調整以來的次高。 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勞動力失業率走高0.2個百分點至6.9%,比去年同期上升0.4個百分點;不包含在校生的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下降0.1個百分點至3.9%,與去年同期持平。 此前(8月15日),統計局公布,7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升至5.2%,同樣創4個月新高。 以上數據都設置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包含在校生」。這是中共自2023年8月開始,對勞動力調查統計方法進行所謂的「優化」新措施。專家們認為,這種剔除部分年輕勞動力的方法其實就是「失準」。 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曾發文表示,若將約1600萬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2023年3月份青年的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公布的19.7%。 臺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方琮嬿今年3月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指出,中共官方剔除了在校生,計算本身就失準,有美化之嫌,例如應屆畢業的大四生,很多怕找不到工作,主動或被迫一直延後畢業的學生,就不會被計入失業。可見中共官方對失業、就業計算標準訂的相當寬鬆,完全無法反應實情。例如調查的那一週,只要工作一小時以上,就算「就業」。 臺灣韜略策進協會秘書長吳建忠也對自由亞洲電臺表示,他質疑官方公佈的數據偏低,「……真實情況一定更高,輟學的、肄業的、沒有列入統計的,一定更多,它等於選擇它最有利的基礎。」他反問,在校生都扣掉,問題是,在校生是多少?不在學學生又是多少?外界不得而知。 有海外網民表示,「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未來怎麼辦?這波失業潮,簡直是中國經濟的『未完待續』!」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經濟現在很反常,總體勞動人口不足而失業情況嚴重。比如中國勞動人口(16至59歲)從2012年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一路下降。2020年到2022年,由於疫情,僅按官方數據,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就減少了近4000萬人。加上人口老齡化,中國的勞動人口在急劇地縮小。現在非常反常的是大規模失業已經來了,這說明中國勞動力人口下降的速度遠遠低於中國經濟衰退的速度。他說,「這才是問題的根本點。中國經濟現在大規模地衰退,就導致了就業情況非常的緊張。」而中共的政策常常自我矛盾,比如當局由於社保基金的壓力,要推行延遲退休,這和要解決失業問題形成一對矛盾。 中共不解決失業問題,反而還要製造出更多的互相矛盾的政策,難怪中國網民把中共黨魁叫作「豬頭」、「包子」、「二百斤」,諷刺中共整個統治體系治國無能。 北京一名藝術家張山(化名)對大紀元表示,中共體制本身就是與民生為敵的——壓迫和控制。「只有政治體制的根本問題解決了,相關的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問題是,它會自我解決體制的根本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