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北極地區上空爲何出現臭氧層大空洞(圖)
 
尉遲鳴
 
最近,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

【人民報消息】最近,北極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與每年在南極形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相當。科學家認爲這可能是該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的空洞。 先看看科學家們是怎樣解釋這些臭氧層空洞的。 據《自然》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份地區(覆蓋面積約爲格陵蘭島的3倍)的臭氧水平創下了歷史新低,這個有可能在未來幾周內破裂的臭氧層空洞不會威脅人類健康,但作爲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它將被加載史冊。 「在我看來,這是首次出現真正的北極臭氧層空洞。」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大氣科學家Martin Dameris說。 科學家認爲,臭氧通常在離地面約10~50公里的平流層中形成保護層,使生命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每年冬天,寒冷的天氣讓高空雲層在南極上空聚集。化學物質——包括製冷劑中和其他工業來源的氯和溴,會在雲層表面引發反應,侵蝕臭氧層。 科學家認爲,南極臭氧空洞每年都會形成,因爲冬季該地區的溫度通常會驟降,從而形成高空雲層。「這些條件在北極地區很罕見,那裏溫度變化更大,通常不會導致臭氧層的損耗。」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大氣科學家Jens-Uwe Groo說。 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大氣科學家Markus Rex說,但今年強勁的西風環繞北極,將冷空氣困在「極地渦旋」中。北極上空的冷空氣比1979年以來的任何一個冬天都要強。在寒冷的氣溫中,高空雲層形成,破壞臭氧層的反應開始。言外之意,這就是臭氧層出現空洞的原因。 研究人員通過從北極附近的觀測站釋放氣象氣球來測量臭氧水平。截至今年3月底,這些氣球在18公里的高空測量到臭氧層核心區域的臭氧含量下降了90%。Rex說,氣象氣球通常測量到的臭氧含量約爲3.5ppm,但它們記錄到的僅爲0.3ppm。「這比我們過去看到的任何臭氧損耗都要嚴重。」他說。 北極在1997年和2011年經歷了臭氧損耗,但今年的損耗或超過以往。「今年的臭氧損耗至少和2011年一樣多,而且有跡象表明可能會更多。」美國西北研究協會大氣科學家Gloria Manney說,在未來幾天裏,仍然有相當多的氯反應消耗臭氧。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大氣科學家Paul Newman說,如果各國沒有在1987年共同通過《蒙特婁議定書》,今年的情況可能會更糟。雖然現在南極臭氧層空洞正在恢復,去年的空洞也是有記錄以來最小的,但是化學物質要完全從大氣中消失還需要幾十年。 「北極臭氧層空洞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因爲高緯度地區的太陽才剛剛開始從地平在線升起。」Rex說。接下來的幾周裏,這個空洞有很小的可能會漂移到人口稠密的低緯度地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需要塗抹防曬霜來避免曬傷。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大氣科學家Antje Inness表示,接下來的幾周至關重要。太陽在慢慢升高,臭氧層空洞區域的大氣溫度已經開始上升。隨着極地渦旋在未來幾周的破裂,臭氧水平可能很快開始恢復。 上面是科學家們的結論。 我們被告知,真正的原因是人類把地球、空氣污染的太厲害。神爲了人類的安全,而出手在人跡罕見的南極上空開了天窗,把一些污染物質放出去,然後再把天窗關上。 最近,科學家發現,北極地區上空也出現了該地區有史以來出現的最大空洞,與每年在南極形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相當。這意味着什麼? 人類把自己的生存環境糟蹋的無以復加,這難道不是道德整體墮落的問題嗎?(文/尉遲鳴)△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4/27/7075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