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北京殺成克傑欲收一石三鳥之功
 
【人民報訊】根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傑因貪污受賄案被判死刑,已於十四日處決。就在成克傑執行死刑的前一天,廈門遠華集團走私案則在廈門、福州、漳州、泉州、莆田五市中級人民法院同時開審。這兩大案件都吸引了各方關注,成克傑已被處決,廈門遠華案還要殺上一批,一些貪污受賄和走私大案要案還在查處之中。最近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三部委罕見地聯合發出文件,要求中共各級黨組織利用成克傑和前已槍決的江西副省長鬍長清兩個典型案例,對黨員和幹部進行「示警教育」。中紀委更提出,要「集中精力,集中時間,突出重點」確保今年反腐敗任務的完成。

 九十年代初以來,中共展開「反腐敗鬥爭」已持續十年,各種形式的反腐教育也進行了十年,但中共黨內和官員隊伍的腐敗問題卻不斷嚴重,已被揭露和懲處的腐敗份子,省部級以上官員有政治局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省長副省長、省級人大副主任和政協副主席、中央級銀行副行長等,已有二十餘人。而腐敗案件不僅數量日增,還出現了職務犯罪盛行、腐敗問題家族化、團夥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的現象。而腐敗問題不僅波及到陳希同、成克傑之類「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滲透到從基層地方到中央黨政、金融核心部門,軍隊、公安、海關、稅務等專政執法部門,甚至反貪部門也出現腐敗。最新的審計報告證實,國務院五十五個部門中,竟有三十六個部門查出違規挪用資金、瓜分國家錢財、瞞繳預算收入。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克傑稍稍有些出人意料地被判處死刑,成爲中共建政以來首位因經濟問題被殺頭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今次中南海議決把成克傑殺頭,不僅是依法行事那麼簡單,而是想要收一石三鳥之功。

 殺成克傑,首先是要收「示警」之功。正如中紀委、中組部和中宣部等中共三部的聯合通知所言,殺成克傑已成典型案例,要拿來對所有中共黨員領導幹部進行「示警教育」。江澤民提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面對目前領導幹部瘋狂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的現狀,如何從嚴治國治黨?只好「關一批、殺一批」,以儆效後來者。連貴爲「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可殺,殺戒已開,希望可收示警之功。

 殺成克傑,還要收泄憤安民之功。現在中共全黨和全國都在佈置學習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理論」,面對有目共睹的腐敗現象,如何能說服黨員幹部和民衆們信服今天的中共能成爲先進社會生產力等「三個代表」是問題之一,如何平息因腐敗盛行而淡薄的黨羣關係,因貪污層出而激化的官民矛盾,是問題之二。殺掉成克傑,是要表現「絕不手軟」,既平憤又安民心。何況今次成克傑一案,激起了大批中共退休「老同志」的憤怒,不殺則中共領導層後院不安。

 殺成克傑,也是要收推動幹部制度改革、保障權力轉移之功。現在正值中共十六大前夕權力交接的敏感時期,也正值推展江澤民提出加快培養中青年幹部的敏感時期。在人事制度變革、權力即將轉移之前,對一系列重大腐敗案件進行處理,也是中共的一種政治習慣動作。因此今次殺成克傑,不論江澤民本人,還是中共的相關文件都將之與反腐敗,與幹部制度的改革聯繫起來。

 殺成克傑以收一石三鳥之功,是中南海的願望,但對中國大陸這個國家來說,對中共這個執政黨來說,對中國大陸億萬民衆來說,殺掉一個成克傑,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

 中共今天的腐敗問題,正是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也就是說,目前的腐敗是制度性腐敗,反腐敗不是砍一二個頭就可以解決問題,必須洗心革面地實施政治制度上的變革,才能收到長治久安之功。(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16/327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