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馬蕭:進化論爲什麽是錯的 |
|
【人民報消息】今天,我想聊一聊個人的信仰問題。
毫無疑問,和許多人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我是一名無神論者,一名唯物主義者,認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並且將它們視作絕對正確的普世真理加以接受。顯然,我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徒,對它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教條深信不疑,儘管我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宣示過自己的政治信仰,那也只是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周圍的人們接受的都是同一種思想的灌輸。
我認為,省察、反思自己的過去,對自己的思想去做一些細緻的清理,坦誠地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和解,這並不是一件什麼丟臉的事情,它甚至稱得上是一件勇敢的壯舉。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一個人明知自己擁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卻不敢心平氣和地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不敢面對它,正視它,相反,千方百計想去遮蔽它,逃避它,任憑自己的良心蒙上灰塵。也許,更多的人認為這樣做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害怕自己的過錯被公之於眾,遭到他人的鄙視和攻擊。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我們的政治文化,鼓勵人們相互監視、相互告密,相互敵對和攻擊。作為自我保護的方式,逼迫人們去搜集對手的把柄,然後將對方掀翻在地,從而為自己謀取某種利益。當看到自己昔日的手下敗將失魂落魄、狼狽不堪的樣子,他會從心底油然而生某種成就感,即使自己乾著比對方更加傷天害理的壞事。
然而,這並非完全沒有代價,這種通過傷害他人來達到自我防衛的心理愈發深入,就會在內心產生一種無法卸下的沉重的道德和精神負擔,形成一堵外界無法攻破的心理上的銅牆鐵壁。久而久之,人們再也無法糾正在生活中犯下的錯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儘量地壓縮生活的範圍,將它固定在熟悉的、安全的既有經驗的框架之內,不要輕易去嘗試新的冒險活動。換句話說,將生活封閉起來,使之程序化,儀式化,圖騰化。從而把自己異化成一個僵硬、守舊、懶惰和暮氣沉沉的存在,使人們不能輕鬆地面向生活的開放和自己的精神世界。
顯然,這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息息相關。當一個人還沒有理性的分辨能力的時候,黨將這套政治哲學通過學校、教育工作者和教科書強行植入到每個人的頭腦中,任何人都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被動地加以接受。因此,現在的人們常說教育很重要,而我卻認為,比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內容。如果小孩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內容是錯誤的,甚至有可能導致在他成年後走向犯罪的道路,那麼,與其接受這樣的教育內容,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加以拒絕,因為它引發的後果是如此地危險。
這並非危言聳聽,在我看來,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門宣揚恐怖主義的政治理論,它的核心教義就是否定個人的財產權,以財富作為標準來劃分階級,人為地製造仇恨和對立,它推崇暴力革命和階級屠殺,甚至將這樣的行為神聖化。一旦接受了這樣的思想,每個人都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潛在的恐怖主義者。
鑒於這個原因,我認為,作為孩子的鑑護人,父母應該參與到子女們的教育中來,允許他們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教育內容,這項權利不應該由黨(政府)或者學校來壟斷和強制性推行。畢竟,父母,而不是政府總理或者學校校長,才是孩子的天然保護屏障,家長們既然為自己的孩子支付了相應的教育費用,他們就理應獲得為孩子選擇學校的權利,而學校有責任提供讓家長們感到滿意的教育產品和服務。
當然,在一個由共產黨實行永久統治的極權社會,這是無法想像的,黨不可能放棄它對未成年人的思想灌輸,將教育領域拱手歸還給社會(事實上,這僅僅是它在思想控制層面的一個環節,只不過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男人女人都實行無差別的思想控制。)但是,在一個自由社會,教育的主導權應該屬於家庭,家長們有權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而不是讓學校代替家長進行選擇。如果父母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就算完成了作為家長的道德義務,卻不知道學校給自己的孩子教授了怎樣的知識,甚至無權過問,這才是真正危險的。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誰又能保證,學校不會鼓勵孩子們去監視、搜集、舉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論和行為,或者,教唆孩子們去歧視、仇恨、鬥爭自己的父母?(事實上,這種畸形的教育是真實發生過的,也是正在發生的,在革命的年代,因為父母擁有或者曾經擁有財富;而在今天,觀念被顛倒過來,因為父母貧窮,沒有體面的工作或社會地位)
言歸正傳,我現在更傾向於否定無神論,相信在我們所生存和寄居的這個世界之上,存在一個更高維度的造物主。我是從理性而非信仰,從科學的思維而非宗教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任何一個擁有生命意識和追求真理的人,都不得不去追溯一個始終困擾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即世界的本源和生命的起源。只有野蠻和懶惰的人才會對這樣的終極問題無動於衷,任憑自己像一具乾涸的行屍走肉行走在這個世界。
而在這個問題上,目前的思想界有兩種流行的觀點 ,一種是進化論,另外一種,則是創世學說。進入現代社會,進化論一度被公認為是科學的人類起源學說,反宗教人士,特別是知識份子,將它作為批判和反對宗教及造物主的思想武器。
然而,在經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狂熱、激進的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潮洗禮之後,現在,人們的頭腦開始逐漸降溫,慢慢地冷卻下來:不管一個人是否認同,進化論都是錯誤的。
首先,進化論既然是以科學的面目出現的,那麼,它就不應該是理論,而應該是真相本身,不幸的是,它描述的並不是事實,到今天為止,它依然停留在假設的層面。
更準確地說,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的時候,他只不過是運用他天才的頭腦和想像力杜撰了一個神奇的科幻故事,和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論證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單細胞生物可以進化出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或者,植物可以進化出動物,而爬行動物搖身一變,可以進化出哺乳動物。
而進化論則告訴我們,人們擺上餐桌的食物,其實是人類在更遙遠世代的祖先的後裔,人和他所享用的食物,擁有共同的祖先。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論斷,達爾文拆掉了橫亘在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倫理界限,同樣地,通過這一論斷,人類不得不取消道德和罪的意識,因為人自進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將自己置身於罪的行為之中。如果人和食物都來自同一個祖先,那麼,「食人肉」和「食其他生物」的行為,就其性質而言,便只有程度不同,卻無本質的區別。如果通過殺人的方式來獲取食物是一種犯罪行為,那麼, 通過獵殺其他生物來獲取食物的途徑同樣屬於犯罪,儘管兩者惡劣的程度或許有所不同。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唯一不犯罪的崇高行為,便是禁食而亡。
為了解決這個道德難題,進化論提出了「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規律,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演進原則取代的人的道德秩序,通過否定人的道德,從而將人拋擲至一個相互敵對、彼此鬥爭的野蠻和恐怖的世界之中,每個人都必須下意識地去爭取那個最強的王者位置,不論他採取什麼手段。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不可能自動生成穩定的道德秩序以及受這種秩序庇護的個人安全感,因為世界的運行「原本如此」。悖謬的是,它卻是以科學和現代文明的面目出現。
即使刪除進化論在道德領域的不自洽,回歸到實證的層面,它同樣是漏洞百出,無法自圓其說,如果「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物種起源的真相,那麼,人類(乃至拓展到所有生物)理應在遙遠的未來進化出「雌雄同體」的新物種,同時,生長出可以飛翔的翅膀、同時用肺和腮進行呼吸的「三棲超人」也應該是人類進化的未來方向,道理很簡單,前者,有利於人類(乃至所有生物)的繁殖和物種的延續,後者,則使人能夠更加完美地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顯然,在已知的知識儲備和對自我的認知上,這一切是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進化論是錯誤的,那麼,留給我們關於生命起源的答案,便只剩下創造論這一學說,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造物主的存在。因為這個世界的存在不會是無中生有,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存在,它必定有一個最初的源頭。我確信:在人類經驗到的這個物理世界之上,存在著一個不為人們所知的創造者。
因為個人信仰的這種轉變,讓我對信仰自由的含義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我不會再輕易地去論斷他人對信仰的選擇,更不會將自己的信仰強行地灌輸給他人(即便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關鍵在於,人們應該擁有自由地選擇個人信仰的權利,並且, 人們不會因為自己的信仰原因而受到歧視或其他不公正的對待,比如,在參與世俗的政治活動或者擔任政府公職的層面。
從唯物主義的無神論向有神論的轉變是顛覆性的,成為一名有神論者,相信在人類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等的造物主,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唯物主義的先驗性原則和無神論主義,從而進一步否定了馬克思主義設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它的進化史觀,並最終否定了共產主義統治的合法性——共產黨實行永久統治的意義就在於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屬性,而造物主的存在,打破了它預設的整套理論體系的前提,證明共產黨的存在本身即為荒謬和共產主義天堂的虛無飄渺,這樣的天堂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不可能成為政治現實。
因此,當一個人相信這個世界存在造物主,他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站到了共產黨的對立面,黨的那套唯物主義學說已經不能滿足他的精神需求,也無法滿足他對這個世界的真相的追求與渴望。
《聖經》中有句箴言是對的,「一個人不能同時侍奉兩個主」。一個人不可能既相信是造物主創造了這個世界,同時又相信否定有造物主存在的共產黨意識形態;一個人不能宣稱自己是一名有神論者,同時又相信唯物主義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一個人不能在侍奉造物主的同時,又將共產黨和它的領袖們擺放在最高的聖壇中心,為它的無神論信仰去搖旗吶喊、推波助瀾。
嚴格來說,這個世界只存在兩種信仰:相信有造物主存在的世界和相信不存在造物主的世界,人類的所有思想分歧和衝突皆源於此。
文章來源:民主中國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8/13/91831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