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破局背後是習近平為保權力的選擇
 
蒂紫
【人民報消息】7月24日,紀念歐盟與中方建交50周年的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中方提醒歐盟作出「正確戰略抉擇」,歐盟則呼籲對雙邊貿易關係進行必要的重新平衡。最終除了達成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外,並未對中歐關係的穩定、雙方加強合作起到明顯作用,這背後透露的是習近平統治與民營企業、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 一、中共對歐態度傲慢,外交話術空洞無物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會見歐盟領導人科斯塔和馮德萊恩時說,中歐關係又站在一個「關鍵歷史節點」,雙方領導人要作出「正確戰略抉擇」。他還聲稱:「當前歐洲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中國」。 馮德萊恩發言時直說,「歐中關係已經到了一個「拐點」(inflection point)。「重新平衡(rebalancing)歐中關係至關重要」。 歐盟一再釋放修復關係的信號,中共未理會,繼續自說自話,無視歐盟對中共與俄羅斯關係的擔憂。 二、習近平態度強硬背後是對民營企業的罔顧生死 根據網絡公開數據顯示: 歐盟 2024 年自中國進口總額為約5178億歐元,占歐盟總進口的 21.3%,中方是歐盟重要的貿易夥伴。 根據中共海關總署和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向歐盟出口商品包括智能終端、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光伏設備等。其中民營企業出口額占比:64.5%,國有企業佔比:15.2%。民營企業是國企的4.24倍。因此,中歐關係穩固對民營企業更有利。 然而歐盟強調重塑中歐關係時,習近平未從民營企業方面考慮,反而對歐盟態度強硬,背後顯示出對民企赤裸裸的罔顧。 三、民營企業是吸納中方就業的主力軍 根據中央通訊社分析,2019年-2023年,中方失業率由11.2%上升到21.3%,雖然近來中方把失業率調整為0,也難掩失業的問題。 2023年,中共發文《充分發揮民企就業蓄水池作用》提到:習近平評價民營企業歷來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是就業的「蓄水池」。但到了需要保護民營企業貿易,保障中方就業的時刻,習近平做出了完全相反的決策。 中國製造業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但背後主要是民營企業的努力。即使民營企業能為中方解決就業問題,也不會進入中共核心領導考慮範圍。習近平口中「符合人民期待」只是形而上的口號,人民在他心中沒有一點地位。 四、中歐矛盾僅僅是習近平專斷獨行的結果 中歐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習近平對俄羅斯在戰爭中的支持」上。但隨著習近平獨裁統治的持續,這種支持不會停止,只會持續。 習繼續綑綁俄羅斯,不是因為俄羅斯表現好,而是因為俄羅斯哪怕是「跛腳」隊友,依然對習的獨裁有巨大的戰略價值。首先俄是習近平反美、反民主的緩衝牆;是中方能源提款機、灰色經濟體;最關鍵的是習怕它倒下後,輪到自己被圍剿。 五、習要穩權是所有矛盾的唯一根源 美國會打擊中共嗎?中共在1949年建國後,毛就實行獨裁統治,1950年毛下令出兵朝鮮與美國戰場上兵戎相見。按理說兩國會互相敵對,但之後美方也並未對中共政權產生威脅。甚至1972年,在中共大搞文革期間,美方主動訪中,為後來的改革開放鋪路。 王毅在訪歐無意透露的:「中國不希望看到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失敗,因為這可能會使美國把全部注意力轉移到中國。」 這句話完全反映了習近平的個人立場——他擔心當初自己的一意孤行,會動搖其獨裁統治的根基。 中共龐大的官僚體系依賴中國經濟體維繫生存,與歐美為敵並不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如今與俄羅斯深度綑綁,與歐美對抗的只有習近平一人。他不願承認當初支持俄羅斯的錯誤,更不能承擔搞垮中國經濟的責任,所以只能強行把個人決策錯誤綑綁在政黨和國家的整體利益上,繼續死抱俄羅斯大腿,試圖抵擋一個並不存在的西方威脅。 以往,習近平手裡還有人事權力牌可打,希望用官位換取下屬的忠心。現在他的權力已經遭到質疑,用利益換取的忠誠也並不可靠。可以預見,習近平將會被千夫所指,成眾矢之的,從而落入萬丈深淵。 (人民報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