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2025高考作文题愁煞考生 气坏老舍艾青穆旦
 
蒂紫
【人民报消息】6月7日,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目出炉,引用老舍,艾青,穆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让考生思考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对家国精神的理解。然而讽刺的是,老舍,艾青,穆旦三人均在建国后遭受了严重迫害,文革期间老舍自杀,穆旦被定性为“美国特务嫌疑”住进牛棚,艾青经历反右文革,最后儿子艾未未流亡海外。 这三个人在文革期间为什么遭到中共迫害?出题者究竟想说什么?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艺术家”称号获得者。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命运却急转直下,遭受了极其惨痛的政治迫害,最终悲剧地结束了生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毛泽东发动让群众清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运动,文学艺术界成为重点打击对象。老舍因其社会地位、知识分子身份及长期担任官方文艺职务,迅速成为“斗争”的靶子。 当然,核心的原因还是与一些作家“主动革命”不同,老舍在文革初期并未积极表态、参加“批黑线”、“斗走资派”,也未进行政治“表忠”。在极端的政治氛围中,沉默就等于反对。他的“政治冷漠”成为了激进群众眼中的“站错队”。“人民作家”被迫自杀,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余生。 艾青(1910–1996)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人民诗人”。他在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享有极高声誉,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影响深远。然而,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遭受严重迫害,原因主要是与“反右”历史有关。 艾青虽然长期歌颂祖国,但因早年接触西方思想、主张人道主义,被打为“资产阶级文艺代表人物”。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艾青虽未被正式打为“右派”,但已受到警告和批评。 文革伊始,他被定为“反动文人”,其作品被批判为“毒草”,遭到全面封杀。他的家被红卫兵抄查,书籍、诗稿、信件等被毁。他本人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改造”,年近60岁仍需担负重体力劳动,生活极其艰难。他的儿子——著名艺术家艾未未也受到牵连,成年后长期流亡海外。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抗战时期以其深邃、尖锐、充满现代感的诗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尽管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回国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但在“文革”中依然遭到严重迫害,命运极为悲惨。 穆旦曾于1949年赴美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复旦大学。因为有“留美背景”,在“文革”初期即被怀疑为“美国特务”。穆旦的诗歌富于理性批判、精神困惑与现代危机意识,不同于宣传“红色革命”的主旋律文艺,所以遭到批判。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他仍未完全摆脱被边缘化的处境,最终在1977年因病去世,年仅59岁。 高考出题者为何选择这三人作为对象,让年轻学者回答,是什么意图?是不是让18岁的年轻人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想一想,未来你们是要文革,还是要改革?出题者是不是想用这种低级红高级黑的春秋笔法,去映射习近平开倒车,复辟文革,我们也只是猜测。可叹可恨的是,老舍、艾青和穆旦一直含冤在九泉之下,至今一直被用来为党歌功颂德,用来蒙蔽当代的年轻人。 文革被一代中国人痛恨憎恶,就是这个时期把中共邪恶的内核暴露的淋漓尽致。中共就是利用暴力夺取政权,利用暴力维持社会稳定,如果人民安稳能过日子了,又利用谎言润滑,以掩盖曾经因暴力犯下的滔天罪行。 当代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曾经被时代甩在身后的文革“幽灵”,如今似乎正被最高领导人重新召唤。在习近平治下,中国社会的政治氛围日渐压抑,言论空间持续收缩,政策思维僵化,个人崇拜回潮,其施政逻辑愈发像是在复制毛泽东晚年的路径。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倒退模式”并不止步于“毛时代”复刻,更向“朝鲜模式”靠拢,展现出系统性的“去现代化”趋势。 回到我们的主题,面对老舍、艾青和穆旦三个文革时期的悲情人物,18岁的青年人该如何作答呢?出题者目的很明显,他就是想让年轻人在高考这一人生重大时刻学会思考,中国的未来究竟是走向文革还是走向改革?让我们用穆旦的诗《答复》来答复。 《答复》 我还年轻,还未懂得怎样去生活, 就被命运推上了荒谬的舞台, 没有退路,不能呼救, 被驱使著演出一些自己并不理解的角色。 我的笔沉默了,良心却在痛苦地控诉。 我学习怎样去忘记自己, 怎样在人群中失去自我, 怎样将一颗赤子之心,变作一块石头。 然而我失败了,不能成为一个彻底的机器。 当我再一次回首往事, 我羞愧而又悲怆地问自己: 你可曾背叛了自己的灵魂? 现在我站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界, 用颤抖的声音呼唤, 我的兄弟,我的人民, 请接受这迟到的答复。 △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6/9/90813.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6月9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