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市場遇冷:消費降級與食品安全隱憂
古成
【人民報消息】月餅作為大眾消費的標志性食品,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情愫,更已成為節日消費經濟晴雨表。月餅供銷狀況往往與經濟周期高度相關,經濟牛市的時候,它搖身一變成為高端社交神器,經濟陰霾時,就直接暴露消費縮水的尷尬現實。月餅銷量如同股市K線,一眼看穿老百姓的錢包心情。
2025年中秋,月圓人圓,月餅市場卻殘缺不堪。月餅整體銷售額同比下滑超45%,高端禮盒幾近絕跡,商場超市嚴重滯銷。與往年相比,今年下滑幅度創歷年新低,月餅市場遭受冷遇,凸顯中國經濟寒冬下消費者們謹慎的消費心態。
量價齊跌,高端禮盒無人問津,「一元月餅」逆勢走紅
2025年中秋前夕,月餅市場迎來量價齊跌的嚴峻局面。根據中國報告廳監測,全國月餅從9月中旬至節前核心銷售期銷售額同比下降45.17%,全年總規糢預計僅為325億元,較2024年的300億元增速放緩至8.3%。 線下超市的月餅專區人跡罕至,線上平臺同樣承壓:京東8月中上旬月餅銷量累計9.1萬件,同比下滑43%,銷售額550萬元,降幅達55%。這一數據反映出消費者在經濟不確定性下的「捂緊錢包」心態,節日消費從以往的「買買買」轉向理性克制。
高端禮盒市場尤為慘淡,曾經風靡的天價產品如魚翅鮑魚月餅幾近絕跡。單價500元以上的月餅占比從2023年的7.2%銳減至2025年的1.8%,多數禮盒定價回落至150元區間。與此同時,低價「一元月餅」逆勢成為網購熱搜,淘寶和抖音上相關視頻播放量激增,網友調侃「平民福利終於等到這一天」。公益訂單也大幅縮水,據報道,蘇州某月餅品牌團購量降至去年六成,上海、浙江互聯網企業的訂單減少三至四成,大單基本消失。而這波「消費降級」趨勢,不僅限於月餅:中秋前後大閘蟹價格跌幅達10%,酒店套餐預訂率僅70%,十一假期旅游多轉向近郊「窮游」糢式。
從生產端看,產能過剩加劇了市場壓力。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月餅企業超5000家,總產能80萬噸,同比增長10%,但實際產量僅45萬噸,利用率不足60%。北京大型超市備貨量是平時的三倍,卻面臨15%的退貨率;深圳代工廠訂單減少15%,轉向彈性生產和OEM消化庫存。價格戰隨之升級,預計庫存清倉需至10月底。今秋月餅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稻香邨、杏花樓等品牌憑借渠道和溢價優勢,占據55%的份額;中小企業占比從35%降至28%,銷量下滑10%-20%。這一格局凸顯經濟下行期行業洗牌和內卷的加速,小企業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
消費降級曡加「科技狠活」:月餅安全成焦點
由於中國經濟下行,節日消費榮光不在,人們從報複性消費轉向保生存底線消費思維,全國調研顯示,45%家庭減少節日預算20%,聚焦「基礎消費」,月餅已從高端禮品降格為日常消費。北京某中產家庭在社交平臺分享「節儉中秋」:「今年不買高端月餅,轉買散裝+自制,省下錢存應急」。有網友直言「去年買4盒,今年2盒,窮開心糢式」。艾媒報告顯示,月餅從「節日剛需」變「可選零食」,情感表達更趨數字化,朋友圈發月餅線上祝福即可。消費降級不止於月餅。中秋前後,大閘蟹價格降10%,酒店中秋套餐預訂僅70%。 十一雙節旅游也出現近郊窮游現象。
導致消費者對月餅敬而遠之的另一大因素,是月餅工業化生產中的科技狠活,據國家食藥監數據,月餅行業為食品延長保質期、提升口感濫用添加劑如苯甲酸鈉、防腐劑,超標率約12%。社交平臺上,視頻顯示某品牌月餅因含工業糖漿或不明化學物,螞蟻和狗都不吃。有網友從自家冰箱拿出前年買的月餅,好像剛買的一樣,直呼太可怕。9月16日,某博主曝光蛋黃月餅為用澱粉+色素仿真的「人造鹹蛋黃」,引發網友熱議。
近期事件更直擊痛點。9月28日,廣西北海合浦縣食品廠發生生產事故,網傳工人胳膊落入攪拌機,「人肉月餅」流入市場,當地官方辟謠稱「無人員傷亡」,但網友一邊倒質疑官方壓制真相。
澎湃新聞報道,陳先生9月8日先後在南京6間盒馬門店,共購買35盒「南京冠生園禮悅中秋」月餅,總花費7629.82元,回家後,發現月餅包裝盒上顯示生產日期為2025年8月26日,保質期至2025年11月25日,但在藍光照射下,下方隱約可見一行數字有「2024」字樣。大潤發一款月餅配料表中竟含已禁用添加劑脫氫乙酸鈉——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60-2024),該物質自2025年2月8日起禁止用於月餅等焙烤食品。網友評論區直言「防腐劑曡加,保質期長到能傳代」,一針見血地戳中行業病灶。
中國月餅的科技狠活也攪亂了國際市場,海外市場爆發醜聞,引發出口食品安全與消費者信任雙重跨洋危機。9月24日,騰訊新聞報道,美國超市貨架中國月餅(如星巴克聯名)全貼警告,消費者退貨率升30%,加州65號提案(Proposition 65)要求含潛在致癌物產品貼警告標簽,中國月餅將2B類致癌物質二氧化鈦(E171)作為增白劑,含量達0.1%-0.5%,被美國貼上「癌癥風險」標簽。
中國制造月餅裡還含2A類致癌丙烯醯胺,月餅蛋黃蓮蓉類含量超歐盟限值10倍,被美媒曝光後,2025年在北美銷量降15%。2023年,中國一萬多噸出口歐洲的月餅因添加色素,食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劑被退回,當年出口南韓的月餅因含奪命添加劑脫氫乙酸鈉被南韓海關全部退回。
某網友評論:「中秋節發的月餅吃剩下放我窗臺上了,第二天去看月餅上面爬了好多死螞蟻。」有網友大膽跟評:「中國人民百毒不侵,全球史上最優人礦。」有網友說,出口的月餅都是最好的,外國人不吃,留給我們吃,跟貼回答,只有一種防腐劑的還輪不上你,你只配吃多種防腐劑曡加的。
舌尖上的階層分化:特供月餅的隱祕奢享
在大眾市場風雨飄搖之際,特供月餅卻如「黃金標準」般低調存在,它根植於中共高官的特供制度。內部人士爆料,象徵權力的特供月餅年產量不足總市場的1%,與大眾月餅的工業化、標準化生產不同,特供月餅強調「純淨與專屬」,在工藝、食品安全、銷售渠道上和普通月餅有著天壤之別。
大眾月餅的生產工藝高度工業化,採用高壓註餡機、自動化烘焙線,烘烤溫度高達180-220℃,實現年產數十萬噸的規糢效率。引入「科技狠活」保質期可達一年。反觀特供月餅,工藝回歸手工傳統,杜絕「科技狠活」,強調「古法複刻」。網友披露,人民大會堂特供月餅採用明清宮廷技法:餡料手工研磨(如紅豆沙用純白蕓豆而非紅豆,研磨48小時以釋天然甜香),皮坯以陳年糯米粉手工擀壓,烘烤於柴火窯中,溫度波動控制在±5℃內,避免高溫產生活性致癌物如丙烯醯胺,特供月餅可根據不同養生需求特款定制。
2025年,一份內部流傳的「中南海定制」記錄顯示,特供月餅直徑8寸、厚1.5cm,餡心占比70%,遠超大眾的50%,口感「油而不膩、松軟香甜」。但保質期僅15-30天,需冷鏈專運,凸顯「新鮮為本」的奢享邏輯,此工藝源於毛時代「中南海小菜園」傳承。特供月餅不對外,但有背景的高端會所VIP會員仍可獲「天價定制」(單斤萬餘元)特供月餅。
結語:中國經濟的多重困境與制度窠臼
2025年中秋月餅市場的低迷,折射出中國經濟下行下的消費降級與食品安全隱患,頭部企業產能過剩,中小企業生存艱難,特供月餅吊打普通月餅,普通消費者糾結「一元福利」,權貴階層享「純淨養生」,網友驚呼「宮廷版 vs 化學版,壁壘太硬核」。
月餅不止是食品與禮品,更是文化紐帶和制度的鏡像。
(人民報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