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天下奇譚(372)童謠應驗 王濬力助西晉一統天下
 
劉曉
【人民報消息】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令人盪氣迴腸的魏、蜀、吳三國,在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孫權等風流人物謝世後,天下大勢逐步走向統一。西元252年,曹魏政權滅掉蜀漢。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東吳,徹底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天下。 在東吳被滅前,民間就流傳著一首童謠:「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童謠中的「阿童」說的就是為西晉最終一統天下的大功臣王濬。 二十歲的蛻變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他出生於世代顯貴之家,史載,他們家世代都擔任薪俸二千石的高官。優渥的家境,自然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他就機敏好學,博通典籍,加上容貌俊美,不出名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樣一位才貌雙全、身世顯赫的郎君,卻在二十歲前只知放浪形骸,四處遊玩,對官場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王濬曾衣冠不整的招搖過市,還在大街上彈琴,與人打架。如此「不修名行」的所為,遭到了鄉裡的鄙夷。 可是沒想到,二十歲及冠後,王濬性情為之一變,變的「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能表現他胸懷大志的有這樣一件事:一次,王濬家建房子,他特意在門前開了一條數十步寬的路。 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根本沒必要,但王濬卻說:「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納長戟幡旗的儀仗。」在當時,只有做了高官之人,出行才有這樣的排場。大家都笑話他,王濬卻道:「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濬此後的人生證明,他還真是飛行在高空中的鴻鵠。 初入仕途 威震官場 王濬踏上鴻鵠之路的起點在河東。當時他被州郡長官徵辟為河東從事,相當於現在負責司法的檢察官。此時的王濬是鐵面無私,即便是和他家有關係的官員,他也照察不誤,而且他眼光敏銳,很快就能發現官員的貪污問題所在。這使得那些有問題的官員,往往還未等王濬到達,就望風辭職而去。有一次,他從河東的最南邊巡查到最北邊,沿途經過的縣城有五個縣令不辭而別,因此他被時人稱為官場第一殺手。他也因此遭遇了追殺,也得罪了不少人。 因為得罪了人,很多年王濬都沒有得到提拔。雖然官場暫時失意,但他情場卻收穫了一份婚姻。當時的河東刺史徐邈,有一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要自己選擇夫婿而一直未嫁。一天,徐邈宴請手下的青年未婚才俊,暗中讓女兒觀看,女兒一眼看中了王濬,於是徐邈就將女兒嫁給了他。 不久後,名將羊祜來看望老友徐邈,作為女婿的王濬也參加了會面,羊祜對他另眼相看。其後,在羊祜受命鎮守四川的時候,羊祜點名王濬做自己的參軍司馬,負責整頓軍紀,並以知己待他。 做太守政績突出 羊祜的姪子羊暨對羊祜說:「王濬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重用,對他應該有所抑制。」羊祜卻認為王濬有大才,可堪重用。羊祜確實是非常瞭解王濬的。隨後,王濬被轉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後又被提拔為巴郡太守。 當時的巴郡,是今天的重慶所在地,與東吳接壤,是西晉的戰略要地。不過,因為常年的戰爭,巴郡土地荒蕪,老百姓苦不堪言,大量逃亡。而且,為了逃避兵役,很多人家不願意生男孩,生下來發現是男孩就偷偷扔掉,以至於一段時間,巴郡通往其他地方的要道上,經常可以看到被拋棄的男嬰。此外,巴郡周邊的少數民族,為了生存,也常常騷擾巴郡百姓。 這正是王濬上任後所面對的亂局,但他並不畏懼,針對當地情況,他採取寬仁的政策,減輕徭役課稅,並重新丈量土地,凡是被權貴者侵佔的一律還給百姓。而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家裡有男孩的,朝廷給予獎勵,生男孩的家庭,國家還承擔部分生活費用,減免賦稅等。如此一來,被解救下來的嬰兒有數千人。 另一方面,對於巴郡貪腐的官員,王濬依舊不手軟。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秩序逐漸恢復,人口和耕地都大為增加,就連接壤的東吳也有百姓前來歸附。史載,在他擔任巴郡太守最後一年,東吳歸附的百姓超過三萬,這對西晉一統天下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因為政績突出,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這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廣漢,即今年的四川遂寧。在任期間,他對百姓廣施德政,人們非常尊重、仰賴他。 夢兆做刺史 一天,王濬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夢見屋樑上懸著三把刀,一會兒又增加了一把刀。他驚醒後心中十分厭惡,但主簿李毅卻拜了兩拜祝賀道:「三個刀是州字,又增加一個,府君將要做益州刺史吧!」 果然,不久後,益州牙門將張弘發動叛亂,殺死益州刺史皇甫晏,並進犯廣漢。王濬設下計謀,並擅自調動廣漢駐軍進行平叛,將張弘等人全部殺死。事後,雖有官員指責他不該擅自調兵,但在羊祜的周旋下,皇帝沒有降罪,反而將其封為關內侯,遷任益州刺史。 益州刺史是西南擁有最高權力的地方官,其轄區包括今天四川大部分以及雲南、廣西、西藏的部分地區,因此有「西南王」之稱。在任期間,王濬廣施仁政,樹立威信,當地各族百姓,多來歸降。 政績突出的王濬因此被拜為右衛將軍、大司農。因為在益州威望很高,他離任回京城時,當地百姓苦苦挽留,一路相隨。 為平東吳大規糢造舟艦 當時,西晉已統一了大部分地區,只剩下江南一隅的東吳。車騎將軍羊祜開始謀劃消滅東吳的計畫,以統一中國。對於西晉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戰勝東吳的水軍,要知道,東吳的主力戰船,要比西晉的大很多。從曹魏到西晉,也多次發動過對東吳的進攻,但陸地上打的再順利,一到長江,就會被東吳打的很慘,而東吳正是憑藉著天險才一直存活。 因此,平東吳首先要解決水戰問題,羊祜也是這樣對晉武帝建議的,他認為要有一支強大的水師,首先要有強大的戰船。羊祜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仍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並提議讓其任負責人,建造大批戰船。晉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議,複拜王濬為益州刺史,督造戰船。 接到旨意後,王濬迎難而上,開始建造上百艘戰船,建造的船每艘長度是一百二十步,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還修了城樓望臺,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鳥首怪獸,以嚇唬江神。 可以說,造船規糢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而王濬為了減少百姓的負擔,盡可能縮減徵用民工的數量,而是調動大量駐軍和各地衙門的衙役、官吏,輪流參與其中。他自己也身先士卒,吃住在現場。 對於造船需要的木頭,王濬減少了發動百姓進山伐木的過程,一半的木頭是通過與當地少數民族貿易得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同時,他頗有先見之明,即在造船的過程中,就將大量水師部隊調入現場,一邊參與建造,熟悉戰船性能,一邊進行訓練。 不過,王濬有一點沒想到的是,大量的木屑順江飄到了東吳境內,東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了些木片呈給吳主孫皓,認為西晉有攻打吳的計畫,應該提早在建平增兵,做準備,但昏庸的孫皓卻不以為然。好在吾彥並未掉以輕心,在東吳水域安置了大量的木樁,並用鐵鍊連成一片,以防止西晉的戰船攻入。 此時,在西晉都城洛陽城內開始流傳一首童謠:「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意思是一個叫阿童的人解決了渡江問題,完成了統一大業。文章開始就說過,阿童正是王濬。聽到童謠後,晉武帝遂拜王濬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 船造好了,西晉朝廷內部對於是否伐吳出現了紛爭。因為羊祜去世,有大臣竭力勸阻,但王濬的上書最終讓晉武帝拍板。王濬的意思是現在的孫皓荒淫兇暴,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所以正是伐吳的好時機。如果孫皓突然死去,吳人改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人盡其才,則吳國就成了我們的強敵,那時攻打就難了。另外一個原因是船已經造了七年,時間長了,木頭就容易腐朽了。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已經七十歲了,已經等不及了。 平東吳立頭功 很快,晉武帝下詔伐吳,三國歷史上最後一場大規糢戰爭於280年正月拉開了帷幕,反戰的賈充被任命為大都督,這是皇帝出於政治平衡的需要。西晉大軍分為六路,其中一路是王濬率水軍沿江而下。出發前,那些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嬰,現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齡,他們的父母都告訴兒子說:「是王府君給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貪生怕死啊!」 開戰後,在賈充的亂指揮下,其他幾路軍都遭遇挫折,而從成都出發、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的王濬一路,卻是高奏凱歌,攻破了東吳的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在進入西陵峽時,面對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王濬命人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有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的火炬,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隨後,王濬軍攻克了東吳重鎮宜昌,俘獲了其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此後,再克荊門、夷道二城,獲監軍陸晏,克樂鄉,獲水軍督陸景,另有平西將軍施洪等來降。據說東吳軍隊看到西晉如此龐大的戰船時,都嚇壞了。 二月,得知王濬節節勝利的晉武帝,下詔進其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 在王濬勝利的同時,其他五路軍的進程都不順利,遭遇了吳軍的不斷抵抗。王濬的勝利,讓東吳人心渙散,其防線開始崩潰。 的確,作為東吳終結者的王濬一路走來,基本是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望風而逃。於是其果斷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禦。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 張象投降後,孫皓更是聞風喪膽,他聽從了幾個大臣的建議,決定投降,並馬上向王濬遞交了降表。隨後孫皓還備上了亡國之禮,帶著太子和百官,在王濬營門前投降。王濬將其送往京師。分裂的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而王濬進入東吳都城建康城後,嚴明紀律,令軍隊與百姓秋毫無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了東吳皇宮的圖書簿籍和府庫,等待朝廷派員來接管,而其軍中沒有任何侵吞。 西晉滅吳之戰,一共得到東吳4個州43個郡,312個縣和52.3萬戶百姓。除了早期的戰爭外,江南地區的經濟、民生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無疑,西晉用最小的代價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王濬實乃是第一大功臣。 晚年生活 平吳後,晉武帝公開盛讚王濬是滅吳第一功臣,這引起了其他將領內心的嫉妒,這其中就包括將領王渾。原本在滅吳戰中,王濬應受王渾節制,但王濬卻不買王渾的賬,王渾遂誣告王濬縱兵搶掠,禍害地方,王濬則上書為自己辯護,並當面將王渾罵的體無完膚。其後有司也上奏王濬燒毀敵船一百多艘。 晉武帝為了安撫將領,一方面和稀泥,一方面加封王濬為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又下詔按外鎮將軍的標準,供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組成輔國營,供給親騎一百人、官騎十人,配置司馬官。又封他為襄陽侯,食邑一萬戶,兒子王彝封為楊鄉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絹一萬匹,又賜衣一套、錢三十萬及一些食物。 雖然如此,王濬還是難掩心中的不平,因為王渾和無能的賈充也被封官了,而且自己經常被他們打壓。因此他經常在覲見武帝時,陳述自己的功勞和委屈,有時顯出憤憤不平的樣子,退出時也不向晉武帝告辭。為人寬厚的晉武帝並沒有計較,反而寬容待之。 王濬的親信、益州護軍范通多次勸說他不要恃寵而驕。他聽後,對於王渾等人的中傷只是小心應對,而不再向武帝過多抱怨了。七十多的他開始專註於享受生活。 西元286年,八十歲的王濬去世,諡曰「武」。 五百多年後,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詩作《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即便歲月流逝,英雄的足跡仍為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晉書·王濬傳》 (選自乾淨世界《天地人》頻道)△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0/12/92681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10月12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