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張翁福澤人間 造福後代(圖)
 
張英的父親張秉彝在自家菜圃地下發現了金銀百萬兩,作為日後賑災救荒之用。圖為清 董誥《菜圃風暄》。(公有領域)
【人民報消息】清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的字為敦復、夢敦,這名字實際上記下他的前生——王敦投生張家的兩次緣分。 張英的父親張秉彝是明末秀才,在兒子出生前,夢見神送來一位衣冠楚楚的貴人,說他是晉朝的王敦。 《晉書》說王敦對晉室的建立有大功,但是他圖非分之想,仗恃自己的勢力而放肆驕縱,逾越本分,侵犯欺凌皇室;他妄圖竊國,殺害忠良,遂而走上絕路。 張秉彝夢見王敦入夢的那個晚上,家中果然生下一兒。這個兒子漸漸長大,器宇軒昂,而且聰明伶俐。可是,十歲時兒子卻忽然死去,張秉彝悲痛不已。 數年後,張秉彝又夢見前次那位衣冠楚楚的貴人來到,對他說:「我周覽天下,找不到福德如翁之家,這次再來你家,不再離去了。」不久,張英誕生,言行容貌舉止果然和前一子一模一樣,所以張秉彝就給他取字為「敦復」,也叫「夢敦」,名喚英。 張秉彝之後又得一子。他教導兩個兒子讀書,並培養他們的好品行。 張秉彝至老都未能在科考中得功名,家計日漸困難。有一天,他在鋤地種菜時,發現一個地窖,裡面堆滿金銀,不下百萬兩。他自問:「我這個書生,福氣如此薄弱,突然獲得這些巨款,怎能承受這個福氣呢?」 於是他決定將金銀原地封存在菜圃下,留作往後行善助人之用。直到他年老病重時才告訴兩個兒子這件事,並囑咐他們:「必須等到荒年,才能挖出來救濟飢民。你們務必好好完成我的遺願,如果違背我的教誨,起了不當有的貪念,後代將不會興旺!」兩個兒子淚流滿面,允諾父親堅守遺訓。 張秉彝去世數年後,地方上遇到嚴重的饑荒,張英和弟弟遵照先父的遺囑,在菜園裡挖開地窖,果然看到父親所說的金銀。 於是他們前去拜見當地邑令,陳述先父的遺願,願意拿出地窖裡的金銀來救濟飢民。邑令本是賢明有德之人,正因為無法救濟饑荒而苦惱,聽了他兄弟倆的話後大喜,親自前往監督取出張家菜圃地下的金銀。取出來的金銀有百萬兩,邑令全數用來救濟饑荒,獲救的人多得無法計數。 事情結束後,邑令要為他們倆兄弟請求朝廷褒獎,但兩人都堅決地拒絕了。 不久,康熙六年張英登進士金榜,選庶吉士,授編修,後來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後來他的兒子也相繼拜為大學士,一時兄弟子侄由科舉而躋身顯貴之位。 從張英到他的來孫(玄孫之子)共六代人有十三位進士,其中十二人入翰林院。清聖祖康熙十六年,張英入直南書房為康熙帝侍講。 在朝廷的講經堂上,張英對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無不言。康熙帝稱讚說:「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張英怎樣期許自己呢?在他的書房有一幅自書的對聯,這樣寫道:「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 張英告老還鄉後,依然時時刻刻存心有助於人。他將一年所得的生活費用分成十二股,一月用一股且儘量節約用度,然後把剩餘的錢存放起來,一旦知道誰家生活困難,或有急難急需用錢時,便取出錢來接濟他人。(參考資料:《清史稿.張英列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30/8840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