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一生修德为本,救济苍生,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
|
【人民报消息】孙思邈是陕西耀县孙家塬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医学家和药学家,相传活到一百四十一岁时才仙游。
孙思邈经历了三个朝代,淡泊名利,不慕仕途。后周朝的宣帝、静帝请他出仕,之后的隋文帝也请他做国子博士,他都推辞了。他常常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那时候,我才能帮他救济世人。」
到唐太宗即位,下诏延请孙思邈。太宗见他仙风道骨,容颜甚少,感叹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令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要授孙思邈爵位,他坚决推辞不受,只愿修身养道,济助苍生。
孙思邈一生修德为本,救济苍生,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意思是说: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乱世行医 义诊换参
隋朝末年,天下纷乱,但是孙思邈仍然四处行医。
有一天,孙思邈行医到江西九江地界,不料发生意外,被一伙占山为王的强盗误以为是「探子」,孙思邈当时年已七十,却显得年轻,被当成探子,绑架到山寨。
有人对山大王说,这是个探子,孙思邈对山大王说:「我不是探子,是医生,已七十岁了,怎么会是探子呢?」绿林好汉们觉得诧异,他看上去才三、四十岁,难道是神仙?
山大王一看果真是医生,就把他留下来,给山上的众老少看病。
山大王本来对于医者并不在意,认为自己如此壮实,怎有那许多毛病?然而孙思邈说:「你是否常有胸腹发胀,便干燥,尿频细绵,失眠多睡,早起口苦,牙龈出血……」听完之后,山大王大为吃惊,明白了这不是一位普通的医家。
一位与山大王结拜为兄弟的人,患重症,但缺一味关键的药材人参,山寨没有,要下山采购。孙思邈向山大王说明之后,山大王说:「抢,去抢来。」
孙思邈忙道,此法「不妥」,治病救人岂可行不仁之事?而山寨并没有足够的银两去购买昂贵的人参,孙思邈说,倘允许下山,他可顺利解决。
山大王担心他一去不返,便让一个人跟随,限期为六日。孙思邈说,治病救人,誓言返寨。
到了山下一间有人参的药店,孙思邈提出坐堂三天,报酬是三两人参,刚好够用。店主叫一个伙计测试他的医术,孙思邈诊得此人胃寒腹满,已有三年。掌柜一看了得,便提出条件,坐堂八天,否则换不来人参。孙思邈想着六天的约定,于是提出附加条件,可在六日内赶工赶点,一天干两天活儿,并许诺日后得空,可再上门,君子之言,驷马难追。
坐堂之后,一天比一天人多。三天过去,孙思邈接诊人数竟超过该药店开张半年的总和。患者接踵而至,店关得很晚,孙思邈疲劳之至,但都坚持下来。掌柜收到的钱多到用麻袋装。
六天之后,终于置齐三两人参。当孙思邈回山寨时,已经知道情况的山大王颇为感激,还要给予奖赏。山大王的结拜兄弟服药之后,病情立即好转。孙思邈接受了山大王好意,却谢绝奖赏,只提了一个要求,下山寻访原九江太守。山大王被孙思邈一言九鼎的医德所打动,痛快地应允。
隋朝末年,昏君杨广当道,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孙思邈心如止水,救死扶伤,在任何环境下都以一颗纯善之心待人,并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令见到他的人都为其至善所打动,所谓「医者仁心、人命至重」,在这乱世之中,正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
以德养性 以德养身
孙思邈曾经在中原焦作一带行医,长达二十余年。
他在小山村一户人家住下,在门口置一张小案几,坐于其后,对面为患者座位,两人正面相向,尽可能缩短距离。
孙思邈对于患者,只收取微薄的药费,刚够成本。遇上家贫者,则分文不取,故实际相当于义诊。
孙思邈,不仅坚持对患者少收费或不收费,还反对医者在病人面前笑语喧哗,自顾其乐。孙思邈这样写道:「(病家)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孙思邈在乡村行医的名声日显,上门求诊者越来越多。为了不让患者跑得太远,采取「巡回诊疗」方式,即在某处住上一段时间,再移住它处,尽可能广泛兼顾。
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他还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均冠以「千金」两字。他以德修身,以身作则,并将常见的疾病药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让人自己照方治疗,不取分文。
孙思邈以德养性、以德养身,演绎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中「敬畏天道,以德为本」的深刻内涵,成为后人了解华夏道德传统的楷模与佳话。
(部份资料引用自《大医精诚 孙思邈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