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范仲淹流芳千古 子孫富貴興盛(圖)
 
2016年8月6日發表
 
蓋德厚者報美,怨大者禍深。故曰,德莫大於仁,而禍莫大於刻。

【人民報消息】《羣書治要》卷四十二《新序》記載:「蓋德厚者報美,怨大者禍深。故曰,德莫大於仁,而禍莫大於刻。」意思是說道德深厚的人一定會獲得吉祥美好的回報,與人結怨太多的人,一定會招來深重的禍患。所以說,沒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沒有比苛刻更大的禍患。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滷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竈,人民苦難深重。於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陳述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天聖三年(1024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范仲淹爲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范仲淹徵調民衆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爲「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爲母守喪,居應天府。時晏殊爲南京留守、知應天府,聞范仲淹有才名,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即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就是從范仲淹倡導開始的,書院學風亦爲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 范仲淹曾經用自己的俸祿供養四方遊學之士,而自己的兒子卻要輪流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 有一年發生了嚴重的蟲災和旱災,江、淮、京東這些區域災情尤其嚴重。范仲淹請求朝廷派遣官員前往災區察看災情,沒有得到答覆。范仲淹於是問仁宗:「宮廷裏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情形會怎樣呢?」仁宗於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撫江、淮地區的災民。 景佑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氾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困苦。范仲淹出任蘇州知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崑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於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爲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曾經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爲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范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家中用度十分節儉,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充飢禦寒。范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族人。他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替他嘆惜。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所至之處都愛護百姓,彬、慶二州的老百姓和衆多的羌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祭祀他。等到他死時,羌部族的首領帶數百人而來,像失去父親一樣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默默中是非有定,冥冥內賞罰無私。」范仲淹一生無私爲民請命,爲百姓造福,他的功績流芳千古,範氏一門有多人在史書中留美名。正所謂「天道昭明,扶持正直;神靈顯赫,庇佑真誠」。范仲淹有四個兒子:範純佑、範純仁、範純禮、範純粹,全部有才德並且顯貴,在朝爲官;范仲淹的孫輩當中,德才兼備並且顯貴爲官的也有多人。 《宋史》稱讚範氏一門,「論曰: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爲政,盡行其言。」 歷盡將近千年的滄桑,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傳頌至今,爲歷代所推崇。范仲淹積大德而遺福子孫的事也給後人留下啓示。 (參考數據:《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文正公年譜》)△

 
分享:
 
人氣:28,50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