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4月24日,中共各大媒体在并不十分显著的位置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新闻:《周永康:加强政法委书记队伍建设》。乍一看标题,还以为是身为政法委书记的周永康在此敏感时间,针对各级政法委书记发表了什么最新指示,不过点进去一瞧,却是周在3月26日在全国政法委书记首期培训班上发表的讲话。时隔近一个月的旧闻新登,不是件很有趣的事吗?而且两次所发表的内容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究竟是为什么?它想告诉人们什么? 也许比较一下4月24日与3月26日媒体两次登载内容的微妙差异可一窥端倪。 首先在标题上,3月26日中共官媒新华网刊登的讲话的题目是《不断开创政法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4月24日的则是《加强政法委书记队伍建设》。前者在肯定政法委工作的前提下,强调的是继续推动政法事业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后者针对的是政法委书记,意在要加强提升政法委书记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其次在是否坚持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上,3月26日的报导无一处提到胡锦涛,只是称各级政法委领导要把好政治方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述讲话,既可以解读为周与胡温保持一致,要各级政法委听从胡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又可以解读为周的暗示,即要认真研究现实问题,认准方向,看是跟胡的党中央走,还是跟江周的另一个党中央走。 而4月24日的报导中有4处均提到了胡锦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政法工作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第一要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此外,4月24日的报导中有与胡锦涛所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词句:“(各级政法委书记)要深入研究本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高度关注民生疾苦,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积极推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要有序扩大司法民主,深化司法公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执法权、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而3月36日的报导基本没有体现。 或许正是上述微妙的差异才是周的讲话重新刊登的意义所在,而胡温习一方也借此向外界传递如下信息:胡温习业已占据上风,周永康大势已去,整顿各级政法委的序幕即将拉开。 何以得出如此结论?不妨倒过去看周永康在薄熙来被免职后的一系列矛盾的行动。 3月19日上午,周在召开的中央政法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肯定了政法委过去一年的成绩,并要求各级政法机关继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讲话中既没有提到什么“三个代表”,也没有提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反而表明了他与胡温绝不妥协的态度。 3月19日晚,传出周发动武装政变,未遂,之后周消失了两天。22日晚,周在新闻联播中以致信给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政法宣传工作会议方式诡异地“露面”,但只见其信,不见其人,更不见其影。最让人惊异的是,在 22日的信中,周永康高度肯定了胡锦涛的领导。短短两天,是什么原因让周发生了如此改变? 之后,在胡锦涛出访的同一天,即3月26日,周在政法委书记培训班上发表了讲话。从4月24日发表的周的讲话看,其内容显然是与3月22日的主旨相一致,即要求各级政法委书记团结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由此产生了疑问:是3月26日发表的讲话为真,还是4月24日的讲话为后来增补?笔者认为,后来增补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有几百个政法委书记握有讲话稿。显然,4月24日披露的讲话才是胡温为暂时表示“臣服”的周定的调子,才是周所应发表的内容。这表明至少在胡出访前,周在表面上都是“拥护”胡的。 然而,在胡一离开北京,不甘束手就擒的周就利用李长春掌控的媒体断章取义,从而向外界传递了不同的意思。这无疑与随后《北京日报》发表的贬低胡锦涛“总书记”地位的文章、封网抓人等行动一样,是以周为主的江系人马对胡温的挑衅。 可惜,折腾了一个月的周永康还是歇了菜。这是周的旧日讲话新登所传递的深意,也是在告诉人们:各级政法委书记们要小心了,站错了队下场会如周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