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
中青社和新華網掐起來了(多圖)
◎ 中共軍事裝備朝鮮戰爭瘋人 11月23日,朝鮮公然對韓國延坪島發動炮擊,導致韓國2名士兵和2名平民死亡,18人受傷。北韓這次襲擊事件被稱爲是韓戰結束57年以來,北韓發動的最嚴重軍事攻擊事件,也是「朝鮮戰爭」停戰後北韓首次對韓國平民區發動的攻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曾使用名爲「喀秋莎」或 「斯大林管風琴」的火箭炮對付德軍;美軍也曾在1991年部署現代版的多管火箭炮,用於威懾伊拉克軍隊。不過很少有哪個國家在和平年代使用這種武器。 延坪島上找到了朝鮮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炮彈。朝鮮使用的這種油氣彈中還特意填充了特殊火藥,爲的是能夠引發大火,給受害者造成嚴重的燒傷。 與每次只能發射一發炮彈的普通大炮相比,多管火箭炮每次能夠發射 30至40發炮彈,而且能夠快速連發。 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炮彈能裝27 公斤炸藥,而相同大小的常規炮彈的裝藥量僅爲3.6公斤。中共還給朝鮮裝備240毫米和107毫米口徑的多管火箭炮。韓國軍隊擁有200門多管火箭炮,中共提供給朝鮮5100門,是韓國的25倍半。 北韓炮擊事件發生後,美韓軍方宣佈,將從11月28日起在黃海舉行由「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參加的爲期4天的聯合軍事演習。 據新華網透露,朝鮮的240毫米多管火箭炮是韓國首都首爾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這種火箭炮一次能夠發射12發或22發炮彈,而每發炮彈能夠摧毀80平方米的區域。朝鮮將200輛240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車在朝韓非軍事區附近一字排開。一旦中共走投無路,命令金正日、金正男發起瘋來,這些火箭炮能夠瞬間向首爾發射多達6400發炮彈,足以將一大片地區變爲廢墟。 ◎ 一個相當無賴的新華網圖解 11月23日南韓死4人傷數十人。28日晚,韓國首都首爾大約150人出席燭光晚會,手裏拿着英文標語牌「不要戰爭」,祈求朝鮮半島局勢可以緩和,實現和平。
新華社的報導故意不提朝鮮公然對韓國延坪島發動炮擊,多人死傷,而是說,「11月23日,韓國和朝鮮之間發生炮擊事件,延坪島上多棟房屋起火,2名韓國士兵和2名平民死亡」。被屏蔽網絡的民衆,要地理知識豐富才會知道延坪島在南韓邊界線裏,由此判定朝鮮又發瘋。 中共把責任推給受害者,說,「隨即,韓美兩國決定,從11月28日起到12月1日,在黃海進行聯合軍演。本就一觸即發的朝鮮半島局勢,再度劍拔弩張。」也就是說,我殺了你的人,你要敢自衛,就是挑起緊張局勢,你只能伸長脖子配合我的殺戮。 中共的這個邏輯並不讓中國人困惑,因爲讓知識份子給黨提意見,是「引蛇出洞」,劃右派是各單位分配名額,劉少奇死時頭髮二尺長,鄧小平是三落三起,所以老百姓都知道,在中共國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都不和世界接軌,都不和天理接軌。 ◎ 南韓總統李明博表示不能再忍下去
南韓曾對朝鮮施行了10年的「陽光」政策,最近南韓還剛剛「陽光」一回,不久朝鮮就向南韓延坪島發射穿透力超強的致命炮彈,喂不熟!南韓總統李明博表示不能再忍下去。 美國之音報導說,11月29日,李明博發表談話,宣佈首爾方面將要改變過去一貫忍讓的作法,隨時準備對北韓的武力襲擊進行還擊。 李明博在講話中列舉了北韓過去策劃過的一系列重大挑釁行爲,包括1983年北韓特工在緬甸首都仰光策劃謀殺時任韓國總統全斗煥未遂事件、1987年策劃成功的韓國民航空難,以及今年三月間對韓國軍艦「天安號」的襲擊。 李明博說:「儘管北韓方面一再挑釁,我們一直採取容忍的態度,因爲我們一直以爲北韓有一天會變的,同時也因爲我們一直企盼着朝鮮半島的和平。」 李明博爲韓國政府沒有能夠成功保衛國家和民衆,承擔了責任,並且表示,今後將一改過去那種不採取武力手段回擊北韓挑釁行爲的作法。 中共一直用朝鮮來探美韓的容忍底限,結果搬起石頭狠砸了自己的腳。 ◎ 中青社和新華網掐起來了 新華網報導說:「朝鮮半島局勢急劇惡化加劇了全球股市的下挫;菲律賓政府第一個公開宣佈要考慮從韓國撤離僑民;日本自衛隊已增派士兵和偵察機,24小時不間斷地收集來自朝鮮半島的情報;俄羅斯表示,不希望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最重要的是下面這段話:「中美雙方進行了有效的溝通並達成共識:朝韓雙方都應保持克制,重啓六方會談是防止朝鮮半島事態進一步惡化的最好方法。」 美國同意在北京重啓六方會談? 中國青年報11月29日在東京抖露說,「對於中方建議六方會談團長舉行緊急磋商,日美韓的反應基本可用『緊密一致』來形容」,「日韓媒體指中國擬借六方會談框架袒護朝鮮」,「韓美日執意對朝強硬」,「日美韓對中國提案態度消極」。 中青報和新華網掐起來了?這個並不是老百姓關心的事,網民們開心的是,中共政府的門戶網站打腫臉充胖子的新聞剛忽悠就又一次穿幫了。△ (人民報首發) | |||
| |||
| |||
相關文章: |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