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內幕 › 文章: | |||
新華社一腳踹在「偉光正」的腰子上(多圖)
曾經拆下長城磚建起「世界上最昂貴的民宅」的河北省秦皇島盧龍縣劉家營鄉桃林口村村民,在9月18日自立「知恥碑」,以警後世保護長城。 新華社轉載了《河北青年報》的這個報導,孰不知正踹在了「偉光正」的腰子上。 ● 高幹及其子女三次竊賣珍貴文物 據動向雜誌9月刊報導,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大批珍貴文物、字畫開始外流,由有官方背景、有出口權的公司,以合法地位非法出口,主要到香港、日本、新加坡賺大錢。當年高幹子女到香港經營文物、字畫的,都發了國財。 江澤民當政的九十年代中期,文物、字畫依然是外幣以外的硬通貨幣,高幹親屬掀起第二波移民潮,又一次大批量的公開盜竊文物、字畫,這次主要流向美國、加拿大、澳洲、英、法、德,被高價售出。而江澤民的親屬盜竊國寶,肆意出售更是首當其衝。 2000年初,再一次發生大批文物、字畫流向境外,與此同時,各地博物館都以財政嚴重緊缺爲由,把文物、字畫非法出售、外借,巡迴展覽,實際是沽價出售。當年全國有二十三個省級博物館都停止對外開放,聲稱「內部整頓」。 ● 幸虧蔣介石把文物帶走了
由中共「國務院」辦公廳、文化部、中共國文物管理局完成清點倉庫和博物館、故宮的文物、字畫等流失情況,「借出」的紀錄竟達近二萬餘件! 其中以中共歷史博物館、故宮、河南省、陝西省、河北省、遼寧省、江蘇省、四川省、湖北省、山東省的博物館流失、「借出」文物、字畫情況最爲嚴重。按照規定,任何人無權「借用」國家的文物國寶,但中共獨裁政權的特性就是,只要看上了,就非要搞到手不可,只要想消滅的,千萬百計也要達到目地。不如此,「獨裁」二字就失去了意義。 這些年,在海外拍賣場上出現了很多中國的文物、字畫,很多都是曾編了號的國寶,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2003年5月,「國務院」責成河南省、陝西省、河北省、湖北省、山東省政府追催高官外「借」的文物、字畫。2005年7月,河南省、陝西省、山東省、湖南省、重慶市、江蘇省博物館查到,借出文物、字畫追回後,經鑑別,不少已經調包換成一文不值的贗品,其中,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字畫五十多幅,送回竟全部是贗品。真品都賣給了「海外反華勢力」。中共老讓人民唱「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都是寧可自己餓着肚子,也要省口飯給孩子吃。哪有母親是竊家賊的? 在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有記載借出文物、字畫,就有三四八O件,已上交收回一二八五件,其中列爲一級文物、字畫的七五O件,上交收回一六O件,申報遺失損毀的珍貴文物外流只憑高官上嘴皮一吧噠下嘴皮就跑了四百多件。到底文物哪裏去了,沒人敢追問。真是「活不見物,毀不見屍」。 今年九月初,上邊兒發文,再次要求借用的或非正途弄到手的文物、字畫,送交有關部門。另外,當年以各種名義霸佔文物的三百三十多名中共元老一個個裝傻充楞,中央只好派專人上門送交國辦、中紀委下達的文件。聽說送文件的人不但受到冷遇,而且一走出門,裏面就開罵了。 ● 走過場兒 一九八三年三月,中辦、中組部就已經發出催交所借文物的通知。十年以後的一九九三年五月,又由國辦、中紀委辦發文,要求在當年國殤日前歸還所借用文物、字畫。又過了七年多,2000年7月,中辦、國辦又發文要地方成立專責小組,催交回借出的文物、字畫,保管好現存文物、字畫。 這一折騰就是近18年!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用國家的、民族的珍寶換的鉅款在銀行裏翻了幾番。中共乾的都是該槍斃的事,媒體宣傳的文字、圖片個個都是「偉光正」。 據調查,至今,至少有四千多件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字畫被高官及其家屬霸佔,至今拒不歸還。由於霸佔珍貴文物的大多是江家幫,所以中央授權江氏嫡親、副總理曾培炎和國務委員華建敏等三人負責催促將借出的文物、字畫交還歸公。不過他們都是江澤民一手提拔起來的,登門向「三呆婊」宣讀中央文件?純粹瞎掰! ● 一句要中共命的話
碑文是這樣寫的:「過去我們錯了,因爲不知,拆長城磚蓋房盤院,國寶未被珍視,取之方便,棄之隨意。現在我們知錯了,因爲覺醒,把長城民宅保存下來,刻上心中的痛,明恥辱,警後世。」 村民把自己做錯的原因寫的很清楚:「因爲不知」。爲什麼不知呢?因爲共產黨怕你知,你知了,它賣國賣祖產竊國庫賣珍寶怎麼辦?所以中國有句話是「不知者不怪」。 碑文上關鍵的關鍵是這句話:「現在我們知錯了,因爲覺醒」。這可是了不得的一句石破天驚的話,中共花費了上百上千億元屏蔽網絡,封鎖消息,關閉網吧,關押記者,改造報刊,購買高級鎮壓武器,搞金盾工程,製造謠言,誣衊良善……一切的一切都是怕人民覺醒,怕人民知錯。 你知錯了,中共怎麼辦,你覺醒了,中共怎麼活!中共醜聞滿天飛的時候,新華社刊登這個「知恥」碑的新聞豈不是一腳正踹在「偉光正」的腰子上。
| |||
| |||
| |||
相關文章: |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