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CTV的尴尬突显新闻改革到了临界点
 
作者:张伟国
 
【人民报消息】在这次对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中,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在形式上采用了几乎现代电视传播的所有手段,甚至大量采用CNN、半岛等电视台片段并同步传译,加上其世界各地记者提供战场外的第一手消息,此外还邀请国防大学教授、解放军将领及国际问题学者上节目分析,的确有给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个至少表面上看来一反常态的尝试,已经获得了政治经济的双丰收:在政治上是成功的把全国舆论"统一"引导到中南海的对伊战争的立场上来,形成了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氛围──中国俨然成了伊拉克萨达姆统治集团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在经济上据报道使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大幅飙升近28倍,连带广告价格也上涨12倍(也有报道称广告收入增加了8亿元人民币)。当它把这一新闻焦点变成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时,不仅掩盖了举世震惊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疫情,而且成功转移了全国老百姓在两会之后热切关注中南海权力斗争、腐败、失业等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的的视线;同时又营造出中南海为新闻改革开绿灯的"新政"空气。所以,中央台这一次取得的成就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

但是,它的成就是主要来自于同它自身的历史比较之中,也来自于在新闻资源或组织关系等方面依附在它身上的各个地方电视台继续固守传统的比较之中,只要你换一个角度,把它与海外媒体,或者是把它放在新闻自由环境条件下进行比较,其局限或缺陷立刻就暴露无遗。尤其在报道的内容上,因为中国没有新闻自由、舆论必须是要被"引导"的,所以其观点立场的偏颇乖张也是触目惊心的,对伊拉克专制独裁者和其统帅的军队近乎歌功颂德的评论,以及对美英联军明显属于妖魔化的报道,包括把"反战"事实上报道成"反美",让观众"自然而染"的得出一个结论:美英联军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受到了伊拉克顽强地抵制和反对,英勇无畏的伊拉克人民经由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武装,将最终埋葬侵略者……

这种"舆论导向"如果是在一个资讯流通受到全面封闭的环境里,往往会收到当局者所期待的特殊的效果,事实上这也是中共控制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屡试不爽的法宝。但是,这一次可遇到了麻烦了:伊拉克偏偏就不争气,几乎没有一个像像样样的战役,萨达姆就被蒸发了,巴格达就突然"沦陷"了;其次,新闻媒体的变革应运而生──世界各大媒体的表现是史无前例的,由于对这场战争采取了全方位的实况报道,使之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透明"战争,不管是北京政府的宣传是如何义正词严,还是解放军军事专家地所谓讲评如何头头是道,都逃不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具备世界上第二大用户市场的中国互联网也发挥了它的神奇功能,他几乎向每一个关心战事的网友提供了成为独立军事评论家的条件,观众不再像开始那样仅仅满足于央视在形式感官上带来的突破,而逐渐开始本能的比较不同的消息来源形成自己的观点。

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作为中共喉舌权威的中央电视台再也无法一手遮天,相反它一再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星期三(4月9日)当成千上万伊拉克民众走上巴格达街头,捣毁萨达姆的巨型雕塑、用鞋底抽打萨达姆的画像、向英美联军士兵欢呼献花,被恐惧压抑了多年的伊拉克人民对自由解放的渴望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伊拉克人民脸上的笑容和他们各种形式的公开表达,揭示了萨达姆去年以百分之一百选票当选国家元首的真相,并且为这场战争的本质到底是侵略战争还是自由解放的正义战争的激烈争辩做出了结论,同时也再次凸现中共对伊拉克战争的政策站到了历史发展的错误一边,并且令中央电视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几乎它所有报道评论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内容,都已经遭到实践的否定。与开始时候人们肯定中央电视台的成就占主导相比较,眼下海内外中文互联网上批评央视的帖子像潮水一样涌来,有些批评甚至认为这些天来中央电视台事实上成了"伊拉克电视台"──萨达姆统治集团的喉舌。如果讲播送萨达姆画面的伊拉克电视台,结果得到的是美军炸弹的回应,中央电视台明显倾向萨达姆统治集团的立场,遭受越来越多观??的批评,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便如同无形的炸弹。

在BBC驻中国记者马庆龙看来,央视有关美军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报道可以说是一种谨慎的平衡报道,一方面报道了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杜里"游戏已经结束"的说法,另一方面也引述了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今后仍然有大的战斗要打"的话。但是,对美军进城的报道就做了手脚:萨达姆塑像被拉倒的画面一晃而过,而且经过了精心的剪辑,使观众感觉不出伊拉克民众的欢呼和表达的愤怒,解说词也非常简洁。 中国的报纸也差不多。萨达姆塑像被拖倒的照片被安排在报纸的里页。

有人形容,央视这么做是"技巧处理",为的是要刻意避免在观众脑海种下政权更叠的观念,"中国当局急于避免的联系是:如果萨达姆的塑像可以被拖倒,那么,毛泽东的塑像也可以被拖倒。" 也许是出于新闻同业的缘故,我一边看各大国际新闻媒体对获得自由的巴格达市民庆祝狂欢的实况报道,一边却在担忧:这下中央电视台可怎么"善后",如果继续前些天的报道逻辑,无疑于信誉扫地,自绝于它的广大观众;反之就陷入了自相矛盾、自我否定,而且中共意识形态的主管及其政策也来不及转弯……这对于处境对于"声誉"日隆的央视,实在是莫大的尴尬。

就央视的现状而言,形式硬体正在跟上国际主流媒体的发展潮流,但在体现内容的核心软体方面,还是被传统的惯性所驾驭,继续与新闻自由的国际潮流背道而驰。更何况,作为御用工具的中央电视台,只是官方政策的喉舌,如今面对伊拉克战争,央视突显出来的尴尬,只是整个中国外交战略尴尬的必然反映而已, 也许只要中央电视台在成为新闻自由环境中的独立媒体之前,这种尴尬就是一种常态,在所难免。但愿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伊拉克战事显现的尴尬,是转型中的尴尬而非继续传统惯性的尴尬。不管是哪种尴尬,也许都是探索新闻自由发展进程要付出的代价,它标志着中国新闻改革快到一个新的临界点了。从央视"谨慎的平衡"之"技巧处理"来看,它已经完全具备了应对一个开放性质新闻市场的基本条件,现在的阻力来自于中南海当权者之间的权力"眼神",第三代太上皇对所有政务的最终拍板权,使得上任伊始的新官们对包括开放新闻在内的"新政"努力都胎死腹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对央视表达的所有不满,其实都是对中南海的不满;人们期待央视率先新闻自由的呼吁,事实上就是对中南海启动政治改革的期待和呼吁。

我觉得,聪明的中央电视台编辑记者身上并不缺少这种本能:他们会不断汲取教训,因为他们越来越明白: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迷失客观公正的立场,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媒体自身,结果会把自己也赔进去。 当然,眼下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持言论控制权力的决策者,如何审时度势以顺应变革的潮流,为央视和中国的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发展和竞争提供应有的空间。如果忽视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新闻媒体机制本身的先天不足,把责任全部集中在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身上,似乎也有欠公允。

──原载《观察》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4/20/25904.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