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令人遺憾的春天——央視春節晚會評議
 
杜鵑
 
【人民報消息】可能與許多觀衆一樣,我是硬着頭皮看完了今年央視的春節晚會。而我家人老的少的,卻都在不到22點就不再看了。這個細節挺關鍵——因爲他們沒有了興趣。普天下中國人是否都看完都說好我不得而知,但我認爲至少晚會首先犯了一個方位上的錯誤,那就是把一臺晚會的收視羣定在了「億萬觀衆」的概念上——是演員的眼皮子下面坐着20億人!所以,那高分貝的音響,那聲嘶力竭的演唱,那宏大無比的主題和豪華場面就貫穿始終。這是個錯誤!爲什麼?電視與其他藝術手段、品種不同,電視是以家庭文化爲載體。所謂20億觀衆實際是被分解在上千萬個個體的家庭空間裏!演出的節目主要是對家庭觀衆演,而不是大廣場文化,好象烏呀呀下面到處是人。從概率上講,在一個五口之家,如果有四個人看着高興和滿意,那就應算成功。而這臺晚會若不是我堅持到底,我家今年連一個人都看不完。所以調查說84%滿意,也不知怎麼統計出來的。

當然,對晚會還是先要說幾句過年話也是真話。一臺春節晚會的完成,如果統計那衆人的工作量一定是個天文數字!動用的人力物力不亞於打一場很大的戰役。各個工種部門的協調、心血花費那是無法計算的!特別這次是五地衛星視頻傳送,現場切換和技術方面難度不小。就說一個細節吧:我們看結尾時上場歡跳的小孩子們,那也是要在演播現場泡好幾天的。從早到晚沒什麼地方休息吃飯,只是到了午夜的最後,上去鑲個邊兒。絕大多數孩子們在鏡頭裏就是個影子。但沒有他們似乎不行,會影響我們「繼往開來」的「主題」。這成了模式。孩子們的爸爸媽媽是進不了現場的,只能在大樓外面等。孩子回到家一定是後半夜了。至於大人演員,也各有各的難處和辛苦。這裏面的導演部門、燈光、舞美、音響、攝錄、服裝、道具、化妝等等,期間的困頓竭蹶之狀,非親身經歷罕能道清一二。參加晚會的全體人馬應該是非常認真賣力的。因此,先不管演出效果怎樣,對全體工作人員的勞動,作爲觀衆還是應先給以理解和感謝的!

但我認爲今年的晚會藝術質量較差——不是一般的差。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長期以來,中國的文藝政策與政治的關係過於緊密。

連春晚這個老百姓的節日都不能倖免。爲什麼一定要把春晚定位在「團結奮進歡樂祥和」這些假大空的字眼上?「十一」「元旦」可以,但春節就是春節。所有節目應首先考慮的是「年味兒」!什麼叫「年味兒」?恐怕沒幾個人琢磨。爲什麼象歌曲「常回家看看」;相聲「宇宙牌香菸」;小品「打撲克」等就能立刻引起觀衆共鳴和喜愛?就因爲它們來自老百姓真實的生活!或親切或幽默或鍼砭時弊。一句話——有年味兒!誰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好生活得更好?用得着大年三十兒還聽高嗓門無聊的訓教?如那首「今兒個的老百姓真呀真高興」象耍猴子似的蹦來蹦去,就唱自己晚上高興得了,不要代表普天下的老百姓;還有主持人動輒代表「全國的電視觀衆感謝什麼什麼」的,誰給的這個權利?什麼「五星紅旗你比生命更重要」的寓意強加等等,可以說俯拾皆是。如果寫什麼唱什麼說什麼都揣摩來自哪裏的「意圖」,喜歡「大」,裏面再言不由衷的假,結果一定是空。

二、主持人虛話廢話連篇。

我沒有考證出中國的藝術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大量地說假話說虛話。好象不這樣就不會說話了。主持人的「話」都是提前擬好的,他們其實上去象個活道具。可以看出今年晚會的主持詞寫的很匆忙,說出來的都跟機器人似的。令人討厭的是動不動就問「你們說好不好?!」觀衆只能跟傻瓜一樣說「好!」還能有另一個回答麼?例如,倪大姐和小朱(豬)的那段主持,純粹爲了連下面的京劇硬造一段,虛假彆扭極了。

三、部分節目點評。

電視是家庭文化。相聲小品一定是春節晚會上的硬菜。如果在一個萬人的演唱會場,演什麼相聲小品都不靈,那是因爲距離和形式造成。看來今年在這方面下了工夫,但除極個別外,基本沒有成功的。例如馮鞏、郭冬臨、陸鳴表演的相聲:《臺上臺下》,除了三個人搞些噱頭,用「反串」自己咯着觀衆傻樂,沒有品位;相聲《妙趣網生》,姜昆爲了突出自己的網絡和「時代感」,卻丟了最重要的內容——大衆生活;羣口相聲《馬年賽馬》的創意包裝不錯,侯躍文、石富寬、師勝傑等的表演算到位,但節目裏面是花架子。小品《花盆兒》是非常失敗的作品,整體上瞎編亂造,結尾更是牽強附會喊口號;小品《賣車》的表演者趙本山、高秀敏、範偉都算老辣,但節目選材失敗——離現實太遠,玩噱頭;小品《智力闖關》又長又臭不倫不類,表演上沒一個過關,大人小孩都象弱智自己遭儘自己;《鄰里之間》就更臭,牛羣、蔡明、郭達上這個節目嚴重毀損形象,因爲作品本身蒼白無力也沒有他們表演的空間;小品《圓夢》魏積安、楊蕾表演不錯,但節目路子老套掉牙。

新創歌曲部分一首沒記住。唯表演唱《英語大家說》形式還熱鬧,音樂旋律不錯,但歌詞小兒科;音樂評書《出門在外》詞曲都沒有魅力,表演者雪村可能很少出鏡,那臉上髒兮兮的鬍子和表情有點象搞性騷擾的。現場也無人提醒?

當然,有些節目還不錯。例如,組歌《溫馨時刻》(京、滬、深三地)中孫道臨、張瑞芳、秦怡、舒適等的《記得當時年紀小》,有情有意;秦鳴曉、姚金芬夫婦的互動魔術《手的扭動》,可惜時間長了點;相聲短劇《誰怕貝勒爺》(臺灣)本身很好,因爲節目趕時間,把內在的節奏破壞了;戲曲《聯歡競唱「馬字令 」》名家們各個唱得好,但唱腔上就爲了個「馬」字顯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且因爲調性的轉移太多,就七零八落飄散啥也記不得了。

四、晚會的整體節奏和律動關係是亂的。

能讓人在電視機前坐四個小時,這裏面的審美心理是有大學問的。一部電視劇爲什麼要控制在50分左右?一部電影爲什麼一般90至100分鐘最合適?一節專題片爲什麼在22分鐘完成效果最佳?而一臺四個小時的春節晚會,沒有一個通盤的審美心理設計,再好的一堆東西也因不懂設計而告失敗。這是目前絕大多數晚會導演都不具備的基本功。這個佈局,如同設計一座建築或編織藝術品一樣,不但要考慮每一分鐘流淌時觀衆的心理感應和疲勞程度,更要考慮節目之間的內容與形式、服裝色彩、燈光變幻、場面人員調度等等銜接問題,目的是讓觀衆的視覺聽覺神經不至於疲勞,並永遠給人新鮮感。但這臺晚會內在律動關係隨意性很大,節目流動起來就感到亂糟糟的。比如,把宋祖英的獨唱放在第一個就是失策。那節奏先掉下來。全盤節奏稀鬆趿拉,觀衆不舒服就肯定換頻道。當然,藝術法無定法,真的好手在這裏是很見功力的。如果連節目本身質量都過不了關,加上這方面不能精心把握,那還不成了一鍋粥?再比如,五地視頻傳送加網上互動是個很好的創意,可沒有總體節奏、內容和時空長短的把握,反而把晚會弄成亂糟糟大雜燴,象硬帖上來的一張皮。

總之,春節晚會首先是藝術不是政治。藝術的內核是真心真情。任何遠離生活弄虛作假的東西都將遭到觀衆市場無情的唾棄。這些問題不是今年才出現,而是早就開始了。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2/14/19047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