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重溫《人民日報》「經典」: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人民報消息】中國十一國慶快到了,中共的媒體照例又要進入「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的紅色宣傳季節。如何宣傳,除了要等江澤民總書記創造新三句,統一口徑外,還要看黨的號角《人民日報》。五十二年來,《人民日報》永遠是第一個吹響了各個「革命」運動的第一聲號角,帶領全中國的共黨喉舌,擂鼓吶喊,爲三反、五反、反左反右、反走資、文革等等革了無數人命的運動,以及學大寨、學大慶等「趕英超美」運動,指明黨的鬥爭路線方針。中共能成功發動各種運動,《人民日報》裏的御用文人功不可沒。

「除了日期是真的外,其餘都是假的」 ——這是《人民日報》在大陸的「皇牌廣告」。五十二年來,《人民日報》出了許多「造假」「吹假」傑作,現在讓我們重溫那篇帶領全國人民放糧食「高產衛星」進行大躍進運動,後來造成三千多萬饑民被餓死的名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人民日報》編者按:這是中共中央辦公廳派赴山東壽張縣了解情況的同志寫回來的信。這封信生動地反映了那裏大躍進的形勢,提出了一些足以啓發思想的問題,特把它介紹給讀者。
  
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位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範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穀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幹部和羣衆,講起來象很平常,一點也不神祕。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於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裏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
  
他們的莊稼真長得好,一片黑呼呼的要壓塌地。雖然下面提出的萬斤指標,今年不一定完全實現,但萬斤社、萬斤鄉一定出現,可能不止一個。全縣畝產三、四千斤則是有把握的。
  
糧食單位產量從百斤到千斤,是個質變,從千斤到萬斤,是更大的質變;這樣高產量,從措施來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種、密等幾條,但是具體執行這些措施中就有許多新東西值得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們的幹法是大水大肥,讓作物吃飽喝足,不給什麼限制,不怕作物鬧「胃脖。看來,農作物的肚子大得很。這裏的單季玉米、穀子豐產畝,一般是八水、八肥,用水量都達到三百至五百公方;用肥是:粗肥在二、三十萬斤,化肥(主要是上化肥)在二百斤左右,少數地達到五百斤,是否已經吃飽喝足還難說,但決不過分。過去不少人認爲一畝早作物只需要一、二百方水,化肥用多了就要燒死莊稼,損害土壤,這種看法,很顯然是有片面性的。
  
這裏幹部的看法是,只要有足夠的水和一定的有機質肥料相配合,一畝地(僅指一季作物)用它五、六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化肥不但沒危險,並且完全必要。同時,水隨肥漲,施的肥料愈多,用水量愈大,足水足肥是首要的關鍵。足水、足肥還必須和深翻相配合,這一點在壽張特別突出,也是他們能夠在大面積的土地上展開萬斤運動的決定環節。根據壽張的經驗,要搞萬斤糧,不掘地三尺是不行的。土質不好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固然要這樣作,土質很好不要改良、單是鬆土的土地也要這樣作。他們的豐產田一般都深翻三尺,一般田也深翻半尺左右,他們認爲不超過一尺是不行的。
  
在足水、足肥、深翻的基礎上,就可以放手密植。這一點在穀子的種植上表現得特別清楚。過去種穀子一步三安苗,一叢叢的,每畝只留苗三萬多株。現在他們的穀子種得象麥子似的密,基本不間留,一般在十萬株左右,豐產田二十萬株到二十六萬株,而穗子決不比過去小,很明顯,沒有深耕和足夠的水和肥是作不到這一點的。
  
足水足肥加深耕,在此基礎上放手密植(當然要有限度)再加上他們的「田間管理如繡花」,畝產萬斤就成一個現實的事物了。萬斤運動能否普遍推廣而不侷限於小塊土地試驗,在水利已基本解決的條件下,看來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肥料;二是勞力。他們解決肥料,除大搞土化肥外(有些社已生產到每畝五十斤),主要靠拆破房、刮地皮,肥料中土肥佔80%。而土肥主要是靠勞力換來的,所以中心還是勞力問題。
  
到底一萬斤糧食要多少勞動日?到底一個全勞力使用手工工具一年能生產多少糧食?我們粗粗算了幾筆賬,很難答覆,原因是彈性大得很。這個問題一方面和畝產多少有關係,比如許多社原來計劃畝產雙千斤,每畝需用三十個工(單算田間和積肥用工,不包括基本建設。以前畝產二、三百斤時,一畝十五個工左右),現在指標增到萬斤,使用原來的工具,每畝地也不過六、七十個工。就是說,產量增四倍,用的勞力不過增一倍;單產愈高,用的勞動量愈相對的少。這是一種情況。另一方面,還決定幹勁的大小和工具的優劣。據對幾個社的了解,畝產指標萬斤糧(一季玉米和穀子),主要措施是:深翻二尺,施肥二十五萬斤,管理如繡花。一畝地需用的勞動工,以正常的勞動強度,使用原來的工具(鐵輪車加木輪手推車、畜力水車)計算,至少要七十個工;如果對工具加以改良,實現滾珠化,有五十個工就夠了;如果鼓足幹勁加上夜戰,工具改革的徹底些,還用不了三十個工呢!說來說去,是不怕指標高、措施大,就怕沒幹勁和不改良工具。
  
壽張每人平均二點六畝地,每個勞力平均六畝地,單算勞力帳,要大搞萬斤畝是絕對辦不到的,但實際上他們是辦到了。
  
他們的鋼鐵姑娘或鋼鐵姐妹,住到田間,專管高額豐產田,每人平均還需要管二畝地呢!他們今年的計劃實現了,平均每人就能生產六、七萬斤糧食。看來,只要幹勁鼓得足足的,加上積極改良工具,普遍搞萬斤運動(如果需要的話)不是辦不到的事。
  
關於工具改革,從這裏看,當前主要是運輸和深耕的問題,現在的深耕只能搞一尺多,而且要很多很強的牲畜,在目前畜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解決深耕工具還是個大問題。對運輸問題,我們也算了一筆賬:畝產萬斤糧,如果需用七十四個勞動日的話,其中翻整土地和澆水各佔6.6%,田間管理佔10.8%,收穫入倉佔12%,而運肥、施肥就要佔64%,後兩項費工大主要是運輸用工多。解決了運輸問題,勞動用工省不了一半,也要省20%—30%,實現了滾珠化將解決很大問題。不過目前鐵輪大車對道路破壞得很厲害,道路不好,使改良了的運輸工具大爲減色。現在高唐縣有的社用舊膠皮和破鞋底代替鐵皮改裝大車,既減輕車的重量,又保護了道路,還騰出很多的鐵(一輛鐵輪車的鐵皮約百餘斤),一舉三得,值得重視。我們想,如果全華北能在短期徹底消滅了鐵輪大車,作到所有道路公路化,不但能減省勞力,對改變整個農村面貌都是有作用的。
  
今年壽張一個大功績,是要摘掉大豆和穀子的低產帽子。
  
根據他們的經驗,在同樣條件下,穀子要比玉米產量高,主要原因是穀子和稻穀一樣,更便於密植。從現有條件看,一畝穀子密植到四、五十萬株,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一棵穀穗一兩谷,一畝就是三萬斤。玉米就不同,太密了,不透風、不見陽光,就要影響生長。現在每畝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每株二穗,一穗一斤,才一萬多斤,而作到這樣,還很不容易。
  
穀子產量既高,還有便於保管和收割較早、有利於及時種小麥等好處。對玉米和穀子的身價,應該重新評評。他們的大豆產量也很高。估計畝產二千斤的很普遍,萬斤衛星也可能出現。多種一些大豆,可以增加食油,也是解決肥料不足的一個好出路。這裏過去種植穀子、大豆很不少,近兩年來因擴大玉米和地瓜,被擠掉不少。這裏的地瓜和小麥矛盾也不小,地瓜種植面積佔耕地45%,今年小麥播種面積要佔90%,80%的地瓜茬要種麥子,小麥地要普遍深翻,地瓜要就地切片曬乾,這兩項重活擠在一起,安排不好,很容易顧此失彼。
  
從這些方面看,合理安排明年作物種植,是個必須及早注意的問題。
  
目前下面對爭取秋季大豐收的勁頭是很大的,但對收穫後如何保管,普遍沒有準備。我們問鄉社幹部和羣衆時,最初他們都是「糧食多了還怕沒辦法?」「那由國家買吧!」經過算細賬才大吃一驚,才覺得糧食多了也有問題。特別在壽張,光紅薯一項大約每人平均要收四、五萬斤,該縣大部地區是滯洪區,房子很小,以往的一點點糧食還都是放在院子裏囤起來,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虧不可。這一點,我們已向縣委講了。

讀完這篇人民日報「經典」之作後,您還會相信三峽大壩的安全數據嗎?相信奧運能成功盈利嗎?相信中共是偉大英明的黨嗎?相信中共是爲人民謀幸福的黨嗎?相信全國人民已經提前進入「小康」嗎?相信江核心給全國人民創造了歷史上最佳人權狀況嗎?相信中共會真心實意支持美國反恐怖主義嗎?相信中共潑給法輪功以及創始人的那些數不清的髒水嗎?相信天安門自焚的人真的是煉法輪功的嗎?相信馬三家教養院是用「親人般的溫暖」的方式來轉化法輪功學員的嗎?……幾十年過去了,《人民日報》裏的「假、大、空」御用文人依舊活着,繼續多快好省地努力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災難沒有因爲時間的逝去而離開大陸人民。清醒啊!警惕啊!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9/23/1601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