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唐外長的突破
——陳水扁終於完成了從一把交椅到一個人的進化過程
 
作者 LG
 
【人民報消息】唐外長說:「我從來不重視陳水扁的發言,我很藐視他,因爲他的嘴裏說不出真話的,他講的都是謊言。」

唐外長這一通言論,引起了傳媒界與評論界的極大關注,注意力大都集中在「不重視」和「藐視」這兩個詞兒上。然而依拙見,用這兩個詞兒,當然表現了唐外長的個人素質。不過媒體和評論界沒有注意到,唐外長這幾句話出現了一個重大突破,這一突破在於他用了「陳水扁」三個字,這是一個新的「提法」。

在北京,黨官無論大小,都有非常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與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自覺,外交部官員更是如此,因此他們都非常重視「提法」,時刻注意使自己的言行與中央的「提法」保持一致。查一查自陳水扁競選和當選總統以來的中共官方文件對他的「提法」,就可以發現唐外長的這一重大突破。

說到「提法」,得回顧一下最近的歷史。想當年阿扁參加競選,中共文攻武嚇,力圖影響乃至主導臺灣的大選。阿扁是民進黨,臺獨分子,中共恨不得生啖其肉。公開的威脅怕犯衆怒,於是借御用學者的口來轉述當局的辱罵與恐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李家泉在CCTV說,陳水扁上臺必然導致戰爭。這種話,顯然不是學者的身份可以說出來的,因爲他自己實在沒有那樣的實力。中共想以戰爭恐嚇臺灣人,讓他們別投阿扁的票。結果呢,事與願違,歷史重演,上次射導彈支援了李登輝,這次恐嚇又幫助了阿扁。這是怎麼了?中共的智囊們,一定在那兒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李家泉在阿扁上臺後又對媒體說了些給當局也給自己找臺階下的話,往後,官方媒體也就不再找他了。這就是御用學者的可憐。

中共在大陸恐嚇人民已成了習慣,而且每恐必得,無往不勝,於是把這條件反射用來對付臺灣人。殊不知隔着一條海峽,效果就大不一樣。智者千慮,還是有失的時候,這就是中共的智囊們沒有算計到的地方。治下的臣民對於暴君,惹也惹不起,躲也沒處躲,恐嚇因此奏效。距離給人膽量,好比俺在北京罵布什,罵普京,他實力再強也只有乾瞪眼。俺在美國罵薩達姆,罵拉登,他再流氓也只好雙腳跳。有了距離,碰到挑釁的,計算一下自己的實力,實力相當,跟他幹一場。打不過他,不理他他也沒轍。這種距離效應在兩岸關係中起了作用。中共的恐嚇對臺灣選舉的影響是什麼呢?反對中共的人,心更鐵了。動搖不定的一般民衆,看到這裏的和平選舉你都要打,想到等到了你的治下,還不知道怎麼被你蹂躪呢。於是也鐵了心支持反對者。有同情心正義感的人,看到這般的以強凌弱,投哪一
邊的票,不用說也知道。中共真的應該反思,改弦易張,放棄武力了。哪一位中共領導人宣佈在臺灣問題上放棄武力,就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的最大貢獻,他必得諾貝爾和平獎。這獎的重要性不在於那一大筆錢,而在於和平,兩岸人民不用犧牲生命了。

一說歷史就扯遠了,回頭接着說「提法」。記得李家泉在CCTV上提了陳水扁的名字。這是一個提法。然而阿扁一當選,在中共官方公開的正式文獻和發言中,「陳水扁」這三個字就從此消失,代用的「提法」是:臺灣當局新領導人。三個字就幹了的活兒,爲什麼要八個呢?這是因爲當初罵人罵得太厲害,話說得太狠。說只要陳水扁上臺就打,可陳上臺了又沒打,連回旋的餘地都沒有了。跟陳對話呢,不好意思自取其辱,自己對自己沒法交代,在老百姓面前就更沒臉皮了。於是用鴕鳥政策,假裝沒不知道這新領導人姓什名誰,好繼續說狠話。

唐外長這次說出了「陳水扁」三個字,不重視歸不重視,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可是有姓有名了。唐外長藐視陳水扁,但至少還是把阿扁看成了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座位,一把椅子,這就是一個突破,一個新的「提法」。希望這是一個真正的突破,而不是唐外長一時口誤,在做了若干內部檢討之後,又恢復了過去的「提法」。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12/22/1786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