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缺席从未缺席的会议 原来是去了这里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李昱报导)巴西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7月6日和7日召开。中共总理李强代替习近平出席。北京方面给出的理由是,习近平日程安排与峰会时间冲突,外界则猜测他有更重要的事情。习近平到底有何重要行程,让他缺席从来不缺席的会议?7日,中共新华网报导称,习近平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 习近平首度缺席金砖会议。7月7日三立新闻网引述CNN分析指出,习近平的缺席金砖并非代表他不重视金砖国家。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正经历严峻的经济挑战,习近平可能需要召开重要的政治会议,以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方针。 还有分析说,现在应已进入四中全会召开前审定相关报告的阶段,特别是今年将提出攸关中国大陆未来经济发展的「十五五」规划,习是否因此需要亲自「指导」政策布局? 就在外界仍然在讨论习近平为何缺席金砖会议之际,习近平7日出现在山西阳泉市。《驻京专电》报道称,习近平在阳泉阀门股份考察,目的是了解山西产业转型的情况。 此外,新华社的报道称,习近平还去了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 7月8日,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回顾习近平上任以来屡次去山西考察的所谓故事。 报道称,山西是大陆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走出一条新路,云云。 报道回顾,习近平曾在2017年7月、2020年5月、2023年10月24日去山西调研,并实地察看转型发展的案例。 此外,文章还回顾了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去了山西吕梁市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2022年1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山西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考察。同年7月习近平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并去了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 实际上,20年前,「能源转型」就是山西的课题。这20年间,山西的煤炭企业也经历了多次转型。 大陆媒体南风窗在4月份曾发表文章谈及「山西产业转型」。文章说,当中既有因煤炭资源枯竭而进行的调整,也有为实现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还包括企业合并带来的业务重组和员工岗位重新安排。时至今日,面对「双碳」目标,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和副教授潘野蘅在许多山西人身上感受到了转型倦怠。 当中,一位从煤炭集团退休、生活在煤炭社区的老太太对一轮又一轮的转型感到疲惫,她说起:这些年变化太多了,根本反应不过来。气候变化、低碳这些东西咱不懂,但国家让干的事情肯定有道理。就是别最后转型转成啥也不清楚,又让一批人没了固定工作。 在山西某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一位中层干部跟贾鹤鹏说起:单位经历了那么多次转型、调整、改革,每次都说得很好,也出台了很多规则,但最终的调整还是领导说了算,中间的依据从不公开。领导的亲朋好友总是能在转型中保住工作,甚至是调到更好的岗位。大家会觉得不公平。 贾鹤鹏援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4年的一项研究告诉南风窗:现有煤电厂职工仅有11%-14%的人能在2060年实现新能源职业转型,为获得这些职业,他们平均需要迁移194公里。快速增长的新能源产业的确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但机会的数量能否充分弥补煤炭行业的岗位流失有待评估。 中国经济在2025年持续低迷,外界看起来毋庸置疑。 媒体人多伦多方脸评论说,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通货紧缩、房地产危机、青年失业和民营经济低迷等问题上均未见明显好转,反而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虽然政府通过补贴、降息和基建投资试图刺激经济,但效果有限,暴露出宏观调控手段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舆论场上的乐观情绪掩盖了真实问题,但这种虚假的氛围无法长期持续。 此外,自由亚洲报导,江苏经济学者吴勤学分析,国企减薪、民企关停、商户恶性竞争,代表地方财政状况持续恶化。他说:「政府没钱管人,百姓没人愿意花钱。我们从体制内的减薪,到普通民众的消费崩塌,整个社会正在悄然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紧缩链条』。」 吴勤学认为公务员降薪只是开始,真正的问题是「民间失去了消费动力,企业失去了发展信心,整个社会的经济想像力在收缩。」 而「内卷」、「通缩」、「降薪」以及「谨慎消费」,似乎成了描述中国经济状况的关键词。吴勤学警告:「过紧日子』如果只是口号,尚可忍受;若成为常态,甚至变成『无日可过』,那社会的弹性与信心将真正面临极限考验。」 中国5月工业企业利润大降,中央社报道,学者沈建光分析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迷,以及地方和企业之间拖欠帐款问题突出。他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再度显现,对企业现金流造成更大压力。△ (人民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