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第一天經貿談判超5小時 川習會成行障礙重重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龔奈報導)7月29日,根據路透社消息,美中兩國高級經濟官員周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超過五小時的會談,旨在解決兩國貿易戰中長期存在的經濟爭端,並試圖將雙方此前達成的「關稅休戰」再延長三個月。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率美方談判團隊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代表團舉行會談。 首日議程從下午持續到晚間近8時,主要針對以下議題進行討論: 延長5月中達成的90天關稅休兵協議; 稀土礦物及AI晶片出口限制; 涉及俄羅斯、伊朗石油進口的制裁問題; 芬太尼相關貿易與管制措施。 雙方並未對外透露談判進展,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次協商成敗將影響8月12日休戰協議到期後的全球供應鏈局勢。 他們料將於週二上午繼續會晤。 一、美中貿易談判關乎國際貿易市場 此次談判是在川普7月27日剛與歐盟達成其迄今最大貿易協議之後展開。該協議對大多數歐盟出口美國商品徵收15%關稅。 中共如果在8月12日前未能與川普政府達成穩定的關稅協議,將導致此前逐步緩解的關稅制裁措施再度回彈,甚至導致全球供應鍊重新陷入混亂。 川普在蘇格蘭與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時,也提及美中談判,他表示:「我希望看到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若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可能會重新對中國商品徵收三位數關稅,形同雙邊貿易禁運,對全球供應鏈構成重大衝擊。 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也參加了談判,他對CNBC表示:「我並不指望今天會有重大突破。我們的目標是繼續監督協議落實情況,確保關鍵礦產資源的流通,並為未來深化和實現貿易平衡打下基礎。」 二、川普-習近平會晤? 貿易分析人士指出,美中很可能會將5月中旬達成的關稅與出口管制休戰協議延長90天。這項延長將有助於安排川普與習近平在10月底或11月初舉行會晤的計劃。 此前5月與6月在日內瓦和倫敦舉行的美中貿易談判,主要集中在降低雙邊超高關稅和恢復稀土等關鍵資源的供應。中共此前中斷稀土出口,美國則暫停了英偉達H20 AI芯片等技術產品的出口。 《金融時報》周一報道稱,美國已暫停部分對華技術出口限制,以避免影響貿易談判,並協助川普促成與習近平的會面。 不過,至今雙方尚未深入探討更廣泛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例如美方對中共依賴國家主導、出口導向型模式,造成全球市場傾銷持批評態度;中方則反對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加科技出口管制,稱其意圖遏制中方發展。 與此同時,在華盛頓,美國兩黨參議員計劃本週提出多項針對中共的法案,聚焦人權、安全問題,以及北京當局對少數民族、異議人士和台灣的政策,這可能為斯德哥爾摩的談判製造障礙。 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台灣總統賴清德原計劃於8月訪美,並與川普團隊接觸,但目前考慮推遲該行程,以避免影響美中貿易談判。知情人士表示,該行程若成行,勢必激怒北京,甚至可能使談判脫軌。中方視台灣為其領土,並強烈反對美方任何對台支持行為。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方經濟問題專家斯科特·肯尼迪表示:「日內瓦與倫敦的會談,主要是在為重啟實質性談判做準備,未來才會真正觸及兩國間深層分歧的核心問題。」 貝森特曾暗示,希望延長協議,並再次強調美方長期希望中共經濟從出口導向轉向更多依賴內需,這是美國多年來的政策主張。 分析人士指出,美中談判遠比美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談判更為複雜,將耗時更久。尤其是中共在全球稀土和磁材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這類資源廣泛應用於軍工、汽車等領域,是中方對美施壓的有力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