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青看時事】戰狼打太極 中美暗戰升溫(視頻)
【人民報消息】最近這一兩個月,你是不是也感覺到一個變化:中美之間,好像突然不那麼吵了。從釜山會面,到官員互訪,氣氛看起來是比過去幾年柔和得多。
但別被這表象騙了。我自己的觀察是,緩和是表面,競爭才是本質。美國找回了自信,底氣更足,中共被迫戰略退讓。表面上看起來雙方客客氣氣,實際上都在憋大招。
而且現在,川習會剛剛結束,中美競爭暗中仍在大打出手,戰線一路從高科技,往下打到供應鏈、農業糧食,再延伸到稀土這種命脈材料。
今天我們就詳細說說中美之間的戰略較量。
中美「姿態緩和」的背後:是戰略退讓
最近中共在外交場合對美國的態度確實收斂了不少,不像前幾年那樣,動不動就戰狼上身、到處吼。那是不是它真心想改善關係呢?別天真了,這基本上還是假象。
中共姿態變軟,很大程度是被現實逼出來的。中國經濟在往下掉,供應鏈往外跑,高科技又被卡脖子,現在是強撐不下去了,不得不收斂。
美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了:經濟相對穩定、科技繼續領跑,跟盟友的關係在修復,再加上貿易戰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整體戰略自信是往上走的。
這種實力上的差距,就逼著中共把過去那套「高壓對抗」,換成現在這種「低姿態緩衝」。
時評人趙曉也指出了一點,經過這幾年的較量,中共對實力對比已經看得更清楚了,這個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拉大了。既然短期內根本挑戰不了美國,那怎麼辦?
那就換打法:拖時間、避免硬碰硬、等機會。
他舉了幾個例子,像泰國跟柬埔寨的邊境衝突,中共沒有高調強出頭,反而還肯定了一下美國的斡旋;釜山會晤選在美方基地舉行,中共一句抱怨都不敢講;對日韓等周邊國家,也是儘量溝通、避免誤判、別搞大事。這些都說明,中共現在的外交重心,從過去那種強調姿態、講立場,慢慢轉成先把實際利益保住再說。
趙曉還把現在的中美關係,拿來跟美蘇冷戰時期做比較。當年美蘇通過軍備控制,給自己爭取一點喘息空間;現在的中美,也是一樣,在競爭的框架之下,做一點點有限合作。說白了,雙方都知道矛盾深到無解,但真要打起來,對兩邊都是巨大消耗,所以只能在競爭當中,維持一個基本秩序。
他的判斷是,未來的美中關係,很可能會是,競爭是常態,衝突保持可控,合作只是階段性的。
就是說,打不起來,但絕對談不上和平;有些議題可以偶爾合作一下,但大框架下,競爭是無處不在。
而也正因為如此,當中共姿態變柔時,它真正加碼發力的,其實是在更深的層面,比如高科技、供應鏈、農業、稀土……每一個戰場都比以前更激烈。
接下來,我們就先從最敏感、火藥味也最重的這一塊講起——高科技和網攻戰。
高科技與網攻戰:阿里巴巴事件引爆敏感神經
說到中美競爭,最敏感的永遠是高科技和網絡空間。因為這一塊不僅關係經濟,更是未來戰爭的「第一戰場」。
這次引爆的焦點,就是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
11月14日,《金融時報》曝光了一份白宮部分解密的國家安全備忘錄,說美國指控阿里巴巴向中共政府、甚至軍方提供敏感數據和技術支持,包括美國用戶的IP地址、WiFi信息、支付記錄,還有人工智能相關服務。
更嚴重的是,阿里巴巴員工還被指向中共軍方轉移「零日漏洞」(zero-day)知識,就是那種開發者還沒來得及修補的未知軟體漏洞,這可是高度敏感的網絡攻擊工具。
這些不是普通數據,而是能用來鎖定美國目標的軍事級情報工具。
阿里巴巴馬上否認,中共駐美大使館也跳出來說「完全歪曲事實」。你會發現每次被抓包,中共的反應都是這套詞。但問題是,這類指控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還越爆越多。
美國國會怎麼看?眾議院中國問題委員會主席穆倫納爾(John Moolenaar)就說,這正好印證了國會長期的擔憂,就是中共法律要求所有企業,不管在哪經營,都必須配合政府。
說白了,只要是中國公司,就逃不掉「軍民融合」這一套把戲。
穆倫納爾還呼籲,美國政府和產業界必須採取行動,把中國企業獲取美國市場、美國創新的通道,統統切斷。今年5月,他還聯合議員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把25家中國企業從美股摘牌,阿里巴巴就在名單上。
國會的態度很明確:這不是商業問題,是國家安全問題。
中情局前中國分析負責人丹尼斯.懷爾德(Dennis Wilder)也警告說,共軍的網絡滲透規模,是他見過「廣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目標包括美國機場、港口、太平洋軍事運輸節點,還有本土關鍵設施。目的就是為未來可能的軍事衝突做準備。
而就在阿里巴巴被指控的同一週,另一件事讓華盛頓更加警覺。美國AI公司Anthropic公布,他們阻止了一起「主要由AI自主執行的網絡間諜行動」,幕後組織被認為是中共國家支持的黑客團隊「GTG-1002」。
雖然這個事件和阿里沒有直接關係,但兩件事疊在一起,就讓美國更確認一件事:北京正在利用先進技術系統地滲透美國網絡。
所以我覺得,阿里巴巴事件不是單純「一家公司被抓包」。它更像是一個信號:美國現在會把中國科技企業視為「軍事風險」,而不是一般民企。
對於美國來說,高科技與數據安全,就是新冷戰的第一道防線。而對中共來說,中國科技公司,本來就不是單純的民企,它們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是網絡戰的延伸。
特斯拉與通用的「去中國化」工程
在高科技和網絡安全戰這麼緊繃的背景下,美國企業也開始「自保」了。最明顯的,就是兩家美國大車廠:特斯拉和通用汽車。它們現在都在快速把供應鏈從中國往外搬。
先來看《華爾街日報》11月15日的報導。特斯拉已經明確要求供應商,在為美國工廠生產車輛時,不要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
知情人士透露,在馬斯克的主導下,特斯拉和供應商已經替換掉一部分中國製造的組件,並計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把剩下的相關零部件全部改成在中國境外生產。
特斯拉其實從疫情後就開始減少美國廠對中國產零件的依賴,川普上調關稅之後,這個「擺脫中國」的速度更是一路加速。
路透社早在今年4月就報導過,為了應對關稅風險,特斯拉過去兩年已經明顯增加對北美供應鏈的依賴。
最近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中國與荷蘭之間的爭端,導致汽車芯片供應「卡殼」。這讓特斯拉內部「加速供應鏈多元化」的討論一下子又升溫了。
再來看通用。路透社11月12日引述四名知情人士說,通用已經對數千家供應商下了指令:把供應鏈中所有與中國相關的零件,徹底清除。
而且,消息人士稱,通用給部分供應商設定了最後期限:2027年之前,必須完全解除與中國的採購聯繫。
報導說,通用是在2024年底開始向部分供應商發出這個指令的,但隨著今年春季美中貿易戰迅速升級,這個行動變得更加緊迫。通用高管強調,這是強化公司供應鏈「韌性」的大型戰略調整。
消息人士還透露,這次行動主要針對用於北美生產車輛的零件和材料,因為通用的大多數汽車都在北美生產。通用傾向於從北美工廠獲取零部件,但也接受來自中國以外其它國家的供應來源。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再加上中共收緊含稀土元素汽車零部件的出口管制,美國車企和供應商現在都處在「救急模式」。
美國車輛供應商協會(MEMA)負責人科林.肖(Collin Shaw)說,汽車製造商和大型供應商一直在通過減少來自中國與其它「敏感國家」的供應比例,來降低風險。但他也坦白,中國的原材料和基礎零件網絡,是二三十年建立起來的,要在幾年內拆掉,這不可能那麼快發生。
農業新戰場:大豆採購承諾遭質疑
講完科技、供應鏈,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塊非常關鍵、也很敏感的領域——農業,尤其是大豆。
10月30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對外宣稱,中方同意在未來三年、每年採購2,500萬噸美國大豆,並承諾在明年1月之前先買下1,200萬噸。
聽起來是個超級大單,對不對?但美國農業部(USDA)11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馬上給這份「大承諾」潑了一大盆冷水。
數據顯示,在釜山會談之後,中國只買了33.2萬噸美國大豆,連承諾的3%都不到。美聯社報導,而且北京方面從來沒有公開確認這筆採購協議,只是說雙方「就擴大農產品貿易達成共識」。聽起來很模糊吧?
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Brooke Rollins)說,即便中國確實承諾採購美國大豆,他們也可能只會在價格足夠誘人的情況下才會購買。
農業經濟學家坦納.埃姆克(Tanner Ehmke)更點出了關鍵,他說中國今年已經從巴西和南美大量囤貨,巴西大豆價格更便宜,美國大豆貴一些,因此中國沒有太大動力向美國買。
換句話說,嘴上說要買,但會不會買?要看價格,而不是政治承諾。
這對美國的豆農來說,當然是壞消息。大豆價格最近因為貿易不確定性又掉了,讓美國農民面臨更大壓力。美國內部也開始討論是不是要用關稅收入,來補貼受影響的農民。
總的來說,美中農業戰這一塊非常不穩定。「承諾」和「現實」之間的落差,會不會成為下一輪摩擦的引爆點?現在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大豆這條線,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被放大檢視。
稀土戰線:中共暫停不是放鬆
我們再來說說中美競爭裡最「命脈級」的戰場——稀土。
稀土這種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作用很大。戰機、導彈、電動車、電機磁體、芯片設備裡的關鍵零件……這些高端裝備,只要缺一項稀土材料,整個系統可能就轉不動。所以稀土絕對是戰略級的資源。
彭博社11月14日報導說,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和中共在稀土談判上,其實還沒談出真正的結果。雙方正在談判所謂的「一般許可證」,但遲遲沒有敲定。
美方認為這一許可證應該讓稀土出口恢復正常、降低風險;但北京到目前為止,沒有對許可證的細節表態。
彭博社還提到,華盛頓把這次暫停等同於「取消限制」,但北京完全沒有承認,甚至連回應都沒給。
這種缺乏明確性的狀況,讓稀土出口商處於觀望狀態。幾家企業表示,他們仍在繼續等新的指導意見。
在最近的美中貿易談判之後,中方暫停了幾項10月9日剛發布的重磅管制,包括:
.含中重稀土的產品
.稀土加工設備
.稀土相關技術資料(圖紙、工藝、參數)
.含中國稀土超過0.1%的海外產品
.鋰電池材料、石墨負極材料相關設備
.合成金剛石及超硬材料
表面上看,暫停了一年的確寬鬆了不少,但你再看北京沒有動的地方,就知道事情不簡單:
「禁止向美國軍事用戶出口所有兩用物項」,這條完全沒動。
2025年4月上路的稀土許可制度繼續照常執行
鎢、銦、鉍、鉬等關鍵金屬的出口管制也完全沒變。
也就是說,中共暫停的,是「外層的枝葉」。沒暫停的,是真正能卡美國脖子的核心部位。
保衛民主基金會(FDD)在一篇文章中提醒美國政府,應把這次暫停視為一個戰術窗口,要趁機推進與澳洲、日本、加拿大合作建稀土供應鏈;擴大盟友外包(ally-shoring);加快本土礦產許可改革;建立短缺預警系統。
那接下來,中美會往哪一步走?是繼續維持這種「可控競爭」?還是某個領域先撐不住,突然冒出新的衝突點?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看法。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angqingnews
歡迎訂閱GJW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channel/1eiqjdnq7go2ebXA2yTPUSg631de0c
——《唐青看時事》製作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