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奇譚(402)威震遼國的楊六郎是將星下凡
劉曉
【人民報消息】「天下九塞,雁門為首」。自戰國以來,雁門關一直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巍巍雁門關,就這樣見證著千百年的歷史,見證著諸多將士的赫赫戰功和不朽功業。這其中,最為後世稱頌的是北宋大將楊延昭,他也是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楊六郎。
不過,根據《宋史》記載,楊延昭是大將楊業的長子,並非是人們所認為的楊家的第六個兒子。那麼,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呢?原來,古人稱天狼星為六郎星,並認定其是將星,而楊延昭「智勇善戰」,威震遼國,因此被遼國人看成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應時運下凡的將星,在人間演繹了怎樣一段精忠報國的歷史?
楊延昭,後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出生於山西太原城。他本名楊延朗,後因避道士趙玄朗(財神趙公明)的諱,改名延昭。楊業本名楊重貴,曾在北漢居官。
在北漢君主劉繼元投降北宋後,楊業仍堅持戰鬥,在宋太宗趙匡義派劉繼元親自來勸降後,楊業才大哭著歸降。歸附北宋後的楊業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器重,並被授予左領軍大將軍,鎮守邊關,亦成為北宋的著名將領。
而楊延昭也由此隨著父親經歷了不同的王朝。幼年時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很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認為「此兒類我」,因此在他幼年時,每次出徵都帶他同行。
北宋建立後,面臨著來自北部遼國的威脅。實力強大的遼國頻頻進犯北宋邊境,為此,北宋決心解除來自遼國的威脅。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山西、河北兩線進攻遼軍。西路主帥是潘美,楊業為副帥,28歲的楊延昭為先鋒。宋軍在楊家父子的率領下,在雁門關外進攻遼軍,取得了節節勝利,收複了許多城池。楊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讓遼軍見識。史籍記載,在攻擊朔州時,楊延昭擔任先鋒攻打遼軍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箭射穿,但他仍然堅持戰鬥而且越戰越勇,並最終率軍頑強地攻下了敵城。
而由宋太宗親自率領的東線,則在高梁河大敗,不得不南撤,因此大批遼軍壓到西線。當時遼兵勢大,楊業認為不可與之硬拚,但隨軍護軍劉文裕等邀功心切,令其進軍。楊業哭諫,但仍未被採納。不得已,他率兵進攻遼軍。出發前,他請潘美和劉文裕等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並準備強弓手以等候他轉戰至此給以接應。潘美等如約安置了伏兵,但等了很久也不見楊業回來,他們以為宋軍一定取得了勝利,正在追擊遼軍,因此決定撤兵。
而此時,楊業率領的宋軍與遼軍激戰正酣。宋軍傷亡慘重。直到黃昏時分,楊業才帶領殘部按事先約定來至陳家谷口,卻不料根本沒有見到宋軍的影子。楊業孤軍陷人重圍,而他自己雖然勇猛異常,「力戰盡日」,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自己也中箭被俘。在遼營中,楊業寧死不屈,最後絕食三日殉國盡忠。
與楊業一起殉國的,還有他的一個名叫楊延玉的兒子。楊業殉國後,朝廷給潘美貶官三級,將劉文裕等革職罷官。同時旌表楊業「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評價非常高,還給予楊家以豐厚的獎賞。
後世的《楊家將演義》等文學作品曾以此為藍本,將潘美描繪成陷害忠良的姦臣,但歷史上真實的潘美卻是宋朝的開國元勛。或許因為他對楊業之死負有直接責任,有人才會憤恨而懷疑他吧。
同樣參加此次戰鬥的楊延昭突圍後,於八月間以丁父憂之名回到河南鄭州。丁憂三年後,楊延昭再次應召抗擊遼軍,擔任保州(今河北安新縣)沿邊都巡檢使,邊關抗遼的重任便全落在了楊延昭的肩上。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大舉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楊延昭正在遂城鎮守。當時遂城城小兵少,守軍不足三千。而遼軍由於蕭太後親臨城下,親自督戰,因此矢飛如雨,進攻猛烈。面對遼軍的猛烈攻勢,軍民都惶恐不安。而楊延昭卻從容自若,他召集城中青壯年百姓,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登城與兵士共同作戰。
當時正值初冬,天氣還並不寒冷,不料一日氣溫驟降,有如天助。楊延昭於是命城中軍民大量提水往城牆猛澆,一夜之間城牆變成了既堅固又光滑的"鐵城"。遼軍面對這樣一座無法攀爬的城池,無計可施,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經此一役,楊延昭威震邊關,人們都稱楊延昭守衞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召見了他並詢問應邊對策,還稱贊他"智勇善戰,治兵護塞有父風"。
鹹平四年,遼軍再次大舉南下侵擾北宋邊境。楊延昭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設下伏兵,自己率少數騎兵引誘遼軍,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楊延昭與之夾擊遼軍,並斬殺遼國大將。這一戰宋軍大獲全勝,盡殲遼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大捷,改"羊山"為"楊山",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蕭太後再次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打到北宋腹地澶州。宰相寇準和楊延昭等將領,力主抵抗。楊延昭還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是宋真宗沒有採納楊延昭的建議,而是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對此,楊延昭深以為國恥,拒絕接受朝廷"勿傷北朝人騎、勿追契丹"之命,不斷痛殲遼軍游騎,並且獨率所部萬餘騎,深入遼境,消滅了大量敵軍,並一舉收複重鎮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
這裡要說一下"楊六郎擺犛牛陣"的故事。根據河北《南皮縣志》記載,一次,楊延昭為抵禦來犯的遼軍,祕密派人收購了一萬多頭犛牛。其後,他又下令紮了無數穿戴遼兵服裝的草人,草人腹中裝上飼料,然後引誘犛牛用牛角上所綁之刀挑開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訓練百餘日,眾犛牛見到穿遼兵服裝的人便猛用角挑。楊延昭覺得時機成熟,便下令將牛餓上三天三夜,然後派人去遼營挑戰。待遼兵追來,將萬牛放出,犛牛沖入敵陣,見人就挑,遼兵死傷無數,宋軍大獲全勝。此陣得名"犛牛陣"。評書《楊家將》中亦有對這一戰役的精彩描述。
景德二年(1005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禦使等職,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他屢次打敗了遼兵的騷擾。
楊延昭不但智勇善戰,而且能與士卒同甘苦。他不僅將所得的薪俸都犒賞了部下,而且遇敵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
楊延昭前後守衞邊境20多年,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這個威震遼邦的將星,在邊疆要塞去世,終年57歲。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防十五六年期間,遼兵侵擾較少,老百姓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因此,老百姓十分愛戴他。當楊延昭的靈柩運離時,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遼國人也舉哀致敬。民間相信他是重返天庭,因此立祠紀念他。
楊延昭有三個兒子:傳永、德政、文廣。最有名的是楊文廣,他同祖父和父親一樣,極具軍事才能。但因為朝廷對遼採取軟弱國策,他的才能無法得到施展。後來楊文廣終於有機會鎮守宋遼邊關,到任後他日夜厲兵秣馬,時刻準備收複幽燕,並不斷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的是,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病死在任上。
《宋史》記載楊業確有七個兒子,但除了一子戰死外,其它眾子都得以善終,並未陣亡、出家或流落番邦。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一家幾代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故事,隨著民間藝人的加工創作,以話本、戲劇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著,一直傳到了今日。由此可見,老百姓對楊家將的喜愛,而這其中人們對楊六郎似乎更為偏愛,關於他的故事也最多、最為精彩。
歷史的烽煙早已散盡,曾經威名遠揚的楊六郎而今何在?天狼星默默的,看著人間上演著朝朝代代的大戲,巍巍的雁門關仍記得他凱旋歸來的馬蹄音,仍在等待他的歸來……
源自(乾淨世界《天地人》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