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新三樣」傾銷全球引發美歐高度警覺(圖)
 
來自中國的進口車輛在美國最繁忙的貨櫃港口洛杉磯港卸貨後停放在加州威爾明頓。 (Photo by Mario Tama/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中共政府和官媒最近頻頻誇耀的外貿「新三樣」——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的出口業績增長引發美國和歐洲方面的擔憂。 隨著中國經濟在疫情後復甦乏力,房地產市場陷入困境,政府希望借由提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在關鍵行業的中國商品供應過剩加劇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與其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的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緊張關係。 中共政府數據顯示,中國貿易順差去年飆升,2023年全年總體貿易順差達5.79萬億元人民幣(約合8千億美元)。中國總理李強最近指出,中國「新三樣」的出口去年增長近30%。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3月27日對中國向全球輸出過剩產能表達了關切。她說,尤其關注在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新產業產生的全球溢出效應。她表示,計畫在下次訪問中國期間把這個問題作為關鍵的討論議題。 耶倫說:「產能過剩不僅對美國工人和企業以及全球經濟構成風險,而且對中國經濟的生產力和增長也構成風險,」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導,本月早些時候,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彥辭(Jens Eskelund)對媒體表示:「歐洲不能簡單地接受構成歐洲工業基礎、頗具戰略重要性的產業因價格被競價擠出市場。」 中共希望提高汽車、電池、太陽能光伏產品等附加值更高的商品出口,但歐盟和美國都在試圖降低供應鏈中對中國的依賴,並推出多種措施,試圖提高各自在製造業、尤其是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和就業率。 中國歐盟商會的彥辭說:「我很難想像,由於中國國內需求低迷的外溢,歐洲會袖手旁觀,靜靜地見證(其自身的)去工業化加速,」 美國和歐盟對中國潛在的「傾銷」感到擔憂,中國「新三樣」出口中,電動汽車尤其引人關注。 美國總統拜登最近表示,將調查中國汽車進口是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決心主導汽車市場的未來,包括使用不公平的做法。中共的政策可能會讓其汽車充斥我們的市場,給我們的國家安全帶來風險。」 《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聖迭戈的一名產業顧問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提供的數據說,中國工廠每年可以生產4000萬輛汽車,這比中國國內需求多出1500萬輛,中國去年出口的500萬輛汽車大約是2020年出口總量的五倍。鄧恩表示,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可能會翻一番。 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今年早些時候說,中國公司將「毀滅」幾乎所有其他的汽車公司,除非對它們採取更多的貿易壁壘措施。 歐洲官員本月表示,一項正在進行的貿易調查發現有「充分證據」表明,中共補貼電動汽車生產的方式可能會損害歐洲汽車製造商。歐盟關於初始關稅的決定可能在7月前做出。 美國汽車市場已經受到關稅的保護。根據美墨加貿易協議(USMCA),汽車必須符合地區原產地規則,這將阻止中國公司向美國出口在墨西哥製造的汽車。 但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汽車最終可能經由韓國或其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入境美國。 長期以來,中共政府大力補貼國有企業。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項研究,中國對重點行業的國有企業補貼佔中國經濟的1.7%以上,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兩倍多。這些企業獲得了低利率融資、廉價甚至免費的土地、低電費和其他資助。 北京意識到了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領導人近十年來首次承認了這個一個問題。 但分析認為,中國沒有合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意願和計畫。《華盛頓郵報》指出,解決中國不平衡的貿易狀況的辦法在於提高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使他們能夠購買更多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要做到這一點,北京需要將政治影響力強大的國有企業得到的財政支持轉向中國普通家庭。 但中共政府絲毫沒有表現出這樣做的意願。相反,在房地產市場崩潰和國內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國領導人正將希望寄託於出口,試圖擺脫經濟困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個月警告稱,中共政府對製造業的補貼正在轉移到回報率較低的企業,造成了「重大的國內挑戰」。IMF在對中國經濟的最新審查研究中表示,這些措施可能會造成產能過剩,並使經濟競爭環境向國有企業而非私營公司傾斜。 另一方面,中國出口對減緩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可能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高盛公司表示,成本較低的中國商品可能為去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降低了0.15個百分點。 不過,西方政府的反制措施可能繼續加劇通膨風險。CNN援引倫敦獨立經濟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分析說:「但也許更重要的是,中國商品的持續供應過剩和低價將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並使關稅和反關稅的威脅繼續存在。」分析認為,這些因素最終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提高通貨膨脹。△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3/30/8174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