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養德 養性去五難(圖)
劉一淳
2021年9月3日發表
養德首先要養性。性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心順理則生,背理則亡。養性首先去五難,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思。
|
【人民報消息】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意思是說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
那麼古人又怎樣養德的呢?養德首先要養性。性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性」字左邊是心,右邊是生,表示人生來就有理存於心中,名爲性,實爲理。心順理則生,背理則亡。養性首先去五難,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思。
去名利 范蠡功成身退 散盡家財
春秋時期,楚國人范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幫助越王滅吳復國,成就霸業。後來范蠡官拜上將軍,名揚天下。范蠡認爲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勾踐爲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於是寫信辭別勾踐。
范蠡獨具慧眼,從越王勾踐的面相看出他的稟性,不可能與臣子共享富貴安樂。他寫了一封書信勸告文種說:「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不信,後來果然被勾踐賜死。
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他改名換姓,帶着兒子戮力墾荒,耕於海邊,並從事經營,置下數十萬家產。齊王聽聞范蠡是一位賢者,任用他做相國輔佐政務。
很快范蠡官致卿相,家裏經營買賣財富達累千金,功名富貴達到極點,他認爲這是不祥之兆,因爲中國傳統的理念講「盈極則虧」,意思是達到極點就要走向衰落了。
三年後,范蠡辭去相位,散盡家財,離開齊國,移居到定陶(山東定陶),自號陶朱公。在定陶縣,父子齊心合力,勤於畜牧農業與經營買賣。沒幾年,范蠡再次積攢了數以萬計的大財富,他經常賙濟貧苦百姓,當地民衆尊稱陶朱公爲財神。
范蠡因有德而富,名利金錢、高官厚祿因德而生,富而又散,有舍有得。
喜怒寵辱不驚
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因過喜瘋狂,被屠戶丈人打醒。大書法家王羲之因與同門驃騎將軍王述爭高下,早早斷送了生命。因得而喜、因失而悲,心爲身外之物所累所纏所繞所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得失榮辱如過眼煙雲。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大意是視人生寵辱得失如花開花落,視功名利祿如雲捲雲舒般變幻,去留都無意。寥寥數語道出對待名利和地位的態度。
唐太宗期間,盧承慶因爲處事公正被任命爲「考功員外郎」,管理官吏考績。有一次,盧承慶考評官員的過程中,有一位管漕運的官員,因糧船沉水而失責。盧承慶給這位官員寫下了「失所載,考中下」的評語。出乎他意外的是,那位官員聽後,沒有任何解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一點都不生氣,非常坦然地接受了。
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翻沉,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能力可以挽救的,於是改爲「中中」等級。可那位官員還是沒有發表意見,不說一句感激的話,也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一笑置之。
盧承慶很讚賞他的處事態度,稱讚道:「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最後把評語改成「寵辱不驚,考中上。」
北宋時期,范仲淹堅持「慶曆新政」,當盧承慶被謫居鄧州時,依然可以做到「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境界。
漢成帝貪戀聲色 諸葛亮慧杖斬情絲
公元前18年,三十三歲的漢成帝路過陽阿公主府,入府作樂。趙飛燕獻舞,被漢成帝一眼相中,帶入漢宮臨幸,晉升爲婕妤。
一天,成帝帶着趙飛燕一同泛舟賞景,趙飛燕穿着南越進貢的雲英紫裙、碧瓊輕綃,一面輕歌《歸鳳送遠》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馮無方吹笙以配歌舞。舟至中流,狂風驟起,險些將身輕如燕的趙飛燕吹倒,馮無方奉成帝之命救護,扔掉樂器,拽住趙飛燕的兩隻腳不能鬆手,趙飛燕則繼續歌舞。此後,宮中便流傳「飛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話。
當時有童謠道:「燕燕,尾涎涎……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趙飛燕姐妹禍亂後宮,誣陷皇后,殺害皇子,應了那句童謠。成帝因縱慾過度而亡,終年四十四歲,無人繼承皇位。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夏桀荒淫殘暴,沉溺於酒色,寵愛妺喜,最後身死國滅。商朝的最後一個國君紂王好酒淫樂,寵愛妲己,派樂師創作淫樂,嚴刑峻法,最後自焚失國。
當然,也有劍斬情絲的聖賢,《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觀天象,預知人事國命,輔佐劉備創立蜀國。他寫的《馬前課》預測了世事和後來歷代朝代的變遷,人們無不稱其神機妙算,智慧超人。
據說諸葛亮幼年時經常上山學習經學、兵書戰法,在山上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邀諸葛亮下棋品茶、聊天。以後諸葛亮每次上山都去拜訪那女子,倆人聊得非常開心,可是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就聽不進去了。
老師見諸葛亮神不守舍,便對他說:「毀樹容易栽樹難!你看那女子楚楚動人情不自禁。你可知道她本是天上的一隻仙鶴?常來世間勾引凡人?」諸葛亮深感慚愧,向老師請教避開她的辦法。老師告訴諸葛亮,趁她在湖裏洗澡時把她的衣服藏起來,她來找你,你就用柺杖打她。
果然,仙鶴找不到衣服,現出原形來啄諸葛亮的眼睛,諸葛亮抓住牠的尾巴用柺杖打去。白鶴掙脫後飛走了,牠的尾巴被諸葛亮拽掉了,從此不能再回人間。諸葛亮把牠的尾巴做成扇子,時刻警醒自己。
善與惡在一念之間
《太上感應篇》記載:古時候,有個元自實恨繆某忘恩負義,凌晨帶着刀去繆家準備殺掉繆某。途中經過一座庵堂,庵堂的主人軒轅翁早起誦經,見到有幾百位凶神惡煞鬼怪,拿着刀斧跟隨着元自實。
沒多久,元自實返回來了,軒轅翁看到元自實身後跟着的人都頭戴金冠,身佩玉佩,香花旛幢簇擁着,百十成羣,十分莊嚴,臉上都露出祥和喜悅的神情。
軒轅翁召請元自實進入庵堂問他原因,元自實說道:「姓繆的忘恩負義,我剛才正要前往殺他,但是到了他家門口,我想到繆某雖然對不起我,然而他的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啊!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我若是殺了他,等於是殺了他一家人啊!因而於心不忍,念頭一轉就回來了!」
軒轅翁就將剛才所見到的情形告訴他,而且向他道賀:「你的所作所爲,神明都已經知道了,你將來必定會享有很厚的官祿啊!」元自實聽了軒轅翁的話,勇猛精進認真地行善,後來果然考取功名,官做到宰相。
明朝正德年間,有位讀書人趙永貞,少年時曾經遇到一位異人告訴他:「你二十三歲的時候,必定會考中功名。」
等到他二十三歲那年參加鄉試,前場文章寫得極好,到了後場連連失誤,結果沒有考中。趙永貞感到非常難過,因此向文昌帝君祈求託夢,告訴他不中的原因。
文昌帝君託夢告訴他:「你原本可以考中今年的鄉試,但是因爲你近來調戲你家的婢女,引誘鄰居的女兒,雖然都沒有成功,然而你的起心顛倒,意淫纏綿不斷,心地日益轉暗,所以你命中原有的功名被消除了。」
趙永貞聽了文昌帝君的解說,痛哭流涕,發誓決心改過,大做善事,於是刻印戒淫的善書,以警醒世人。結果在下次的鄉試中,趙永貞果然考中了解元,做官做到藩憲。
(參考數據:《史記》、《資治通鑑》、《宋史》、《漢書外戚傳》、《壽康寶鑑》、《清代名人軼事》)△
(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