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清心爲治本 直道是身謀(圖)
 
智真
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人民報消息】包拯,字希仁,北宋時安徽廬州人,他自幼學習經史,仰慕古代聖賢所爲,有「報國安民」之志。先後任開封知府、監察御史、樞密副使等職,「性峭直,立朝剛毅」,一生爲民請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 堪稱我國曆史上的清官典範。 忠於職守 秉公執法 包拯任監察御史時,倡導任人唯賢,對禍國殃民的貪官及庸碌無能的昏官大加彈劾。著名的事例有:七次彈劾貪官王逵。王逵任荊湖南路轉運使時,驕橫跋扈,欺壓百姓。宋仁宗把王逵貶到了池州,不久就又提拔起來,任爲江南西路轉運使。 包拯聽到任命的消息,立即上書彈劾說:王逵在前任上,就苛政暴斂,民怨沸騰,應該得到嚴厲的處罰,而不能提拔重用。宋仁宗於是把王逵改任爲淮南轉運使,包拯還是不同意,連續七次上書彈劾道:如果任命王逵這樣的酷吏,等於給當地百姓帶來一場大災難,在包拯的堅持下,宋仁宗罷免了王逵的職務。 包拯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在張貴妃的請求下,宋仁宗把張堯佐提升爲三司使。包拯指出宋仁宗一再超擢張堯佐,任人唯親,不合大宋法度,並分析其背景是後宮干政、個別大臣曲意奉迎,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轉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經不住張貴妃一再請求,再次下旨擢升張堯佐。包拯再次直諫,指出張堯佐平庸不稱職,請皇帝另選賢能,大臣們也紛紛支持包拯。張堯佐見狀,感到衆怒難犯,當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宋仁宗再次收回成命。 這年八月,張貴妃多次向宋仁宗提出封張堯佐爲宣徽使,一日宋仁宗早朝前,張貴妃特意送到宮門口,說:「皇上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馬上上奏。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堅持己見,說:「張堯佐並無大過,可以擢升。」包拯諫駁道:「各地官吏違法徵收賦稅,鬧的民怨紛紛。張堯佐身爲主管,怎說是無大過呢?」 宋仁宗嘆了口氣,婉轉說道:「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貴爲天子,難道擢任一個人就這麼不容易?」包拯聞言直趨御座,高聲說道:「難道陛下願意不顧民心向背麼?臣既爲諫官,豈能自顧安危而不以國家爲重!」張堯佐站在一旁,聽的心驚肉跳。衆大臣又紛紛襄贊包拯,宋仁宗又沒有合適理由反駁,氣的一甩手回到宮裏。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所以等宋仁宗一回來,她馬上迎上前去謝罪,宋仁宗斥責說:「妳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御史!」 規諫君主 以德施政 包拯無論是平時,還是遇到天災、星變之時,都上疏宋仁宗,既對宋仁宗本身的過失提出指正,又對治國安民的大計提出建議。 包拯特意上了一道《進魏鄭公三疏札子》,把唐朝魏徵的三篇奏疏抄錄給宋仁宗,希望宋仁宗能像唐太宗那樣,成爲「英明好諫之主」。他上書天子應有的德行,「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一方面興利除弊,一方面要選賢任能。 包拯在奏疏《乞不用贓吏》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意思是說,清廉是人民的表率,貪污則是危害人民的盜賊。主張用人要用忠直廉明的君子,他爲因觸怒權貴被貶的范仲淹等人嗚不平,並建議重新起用他們。對於貪贓枉法者,則嚴懲不貸,並且永不錄用。他的建議多被宋仁宗採用,使貴戚宦官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包拯還多次上疏推行善政,提出「寬民利國」,以保百姓福祉。他採取了一系列「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治理水患,興教辦學等措施,並督促各路行政機關能夠盡職爲百姓謀福。他下令,凡各庫的供品,以前都是各州攤派的,這對百姓的負擔很重,現在都要變成與百姓公平交易。他請求宋仁宗支義倉米賑濟災民,使他們不至於流離失所,並請求真正放免民戶欠負的賦稅等。宋仁宗接受了包拯的建議,曾任命他專門負責「放天下欠負」,結果一次即除放各種欠負一千二百萬。史載包拯:「公所蒞職,常急吏寬民,凡橫斂無名之人,多所蠲除」。 一心爲民 清正廉潔 包拯爲了防止權貴們找他「走後門」,乾脆完全斷絕了與高官顯宦及親朋故舊的私人書信往來。有來走後門者,無論是高官權貴,還是親朋好友,一概拒絕。他在權知開封府時,按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作出了新的規定:大開官府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杜絕奸吏。於是呈現了「前陳曲直,吏不敢欺,是非明辨」的局面。 包拯嚴於律己,生活儉樸,「飲食器用如布衣時」。他的「不持一硯歸」的故事廣爲流傳:他出任端州(廣東肇慶)時,端州的特產──端硯聞名天下,當時的權貴、大臣、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爲榮。而包拯直到離開端州,也沒有帶走一方端硯。傳說包拯任滿後,端州男女老幼萬人空巷來碼頭相送,攜物相贈,都被包拯一一謝絕。 有個人便將一塊最上等的端硯用黃布包好,悄悄放進艙內,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包拯的船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的天氣此時卻風起雲湧,大浪不止,幾乎快要將船給淹沒了。 包拯下令停船,暗自詫異:「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的天公這般動怒?」於是命人將行李查看一下。果然,發現了一塊端硯。包拯將端硯扔進江中,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隨後,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順流而下,後來成爲沙灘。這便是傳說中的「硯洲」、「黃布沙」或「墨硯沙」。當地人請名匠雕刻了對聯紀念,對聯上書:「星巖朗耀光山海,硯渚清風播今古」。 包拯一生光明磊落,「與人不苟合,不會僞辭色悅人」,「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婦孺皆知其名。他寫在府衙中央大廳牆壁上的那首明志詩:「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書端州君齋壁》),可以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包拯的做人道德準則和爲民造福的決心。△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敬佛行善 神明佑之(圖) 2017/9/16 (36,002次)
北宋和尚用神通修復趙州橋(圖) 2017/7/15 (68,678次)
北宋王濟愛民盡責(圖) 2017/5/13 (45,914次)
蘇轍奇夢(圖) 2017/5/11 (44,808次)
正直無私 秉公爲民的杜衍(圖) 2016/10/30 (40,607次)
<訓儉示康> 司馬光的教子之道(圖) 2016/8/27 (31,850次)
道德高尚 學究天人的邵雍(圖) 2016/8/21 (31,272次)
重義輕利 問心無愧(圖) 2016/8/19 (29,788次)
便民爲先的黃庭堅(圖) 2016/8/15 (31,990次)
初心換!中紀委網站重磅專欄告別之後(多圖) 2017/11/6 (235,789次)
習近平率常委上海拜碼頭 各唱各的戲(多圖) 2017/11/4 (260,405次)
一個震驚世界的新聞:對科學家的救贖 (多圖) 2017/11/3 (314,996次)
金無怠的啓示:當間諜的底牌被掀開時(多圖) 2017/11/1 (752,872次)
人世之旅18年 他就是爲這個來的(多圖/視頻) 2017/10/30 (292,739次)
習近平,你也是被中共矇蔽的紅二代(多圖) 2017/10/29 (262,973次)
拿猴子當祖宗的科學家對此肯定說不準(圖) 2017/10/26 (122,968次)
常委出場動態表明十九大四分五裂(圖) 2017/10/25 (263,245次)
精彩!三個輪迴轉生的故事不可思議(多圖) 2017/10/20 (146,352次)

祈禱發生作用 妻子衝回家救他一命(圖) 2017/10/19 (131,934次)
20萬年保持原始風貌的新疆喀納斯(多圖) 2017/10/18 (315,116次)
爆炸新聞:原始人竟然有織機 織帽子衣服(圖) 2017/10/16 (129,557次)
叢林沉海底6萬年 墨西哥灣曾歷大難(圖) 2017/10/15 (133,044次)
內幕:忠於毛的林豆豆被逼上飛機送死(多圖) 2017/10/13 (755,539次)
一位太子黨:看完這個視頻 "牛"朋友服了(圖/視頻) 2017/10/12 (385,590次)
燒燬大麻園!加州大火長眼 連燒數縣(圖) 2017/10/11 (284,628次)
浙江女嬰出生攜寶 醫生大膽開牙解迷(圖) 2017/10/8 (143,073次)
科學家撓頭了:先有媽還是先有兒子(多圖) 2017/10/7 (300,893次)
天使與惡魔交戰!沒有灰色地帶讓我們容身(多圖) 2017/10/6 (315,499次)
遮住紅太陽光輝的女諜 受訪被監控(多圖) 2017/10/5 (709,141次)
沙堆上搞研究 幻想宇宙有神祕舞蹈(多圖) 2017/10/4 (295,309次)
普京與高僧不腐肉身兩次單獨會面(圖) 2017/10/3 (144,049次)
何兵教授一句調侃 黨孬嚇的吱哇亂叫(多圖) 2017/10/1 (232,361次)
這件事情若發生,化解的迷底就揭開(多圖) 2017/9/30 (311,196次)
神的啓示!三個女孩眼中流出不同石頭(多圖) 2017/9/29 (129,616次)
江綿恆換腎連環殺人 涉活摘不留活口(多圖) 2017/9/28 (976,402次)
別噴飯!胡、江、曾各有如此不同的童年(多圖) 2017/9/25 (445,862次)
久聞其名,原來"天書"是這樣寫的(圖) 2017/9/24 (135,083次)
十九大的唯一懸念:習集權後保黨還是棄黨(多圖) 2017/9/22 (259,069次)
納斯卡巨大平坦山頂 這茬人無法解迷(多圖) 2017/9/21 (128,599次)
清朝這幅畫證明外星人找錯了家(圖) 2017/9/18 (139,049次)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之水乳交溶(4)(多圖) 2017/9/17 (274,444次)
看趨勢 劉雲山真心服了習近平(圖) 2017/9/16 (247,668次)
科學家暈倒!3500年前數學竟會超現代(圖) 2017/9/16 (125,928次)
兩起蹊蹺慘案!若早一分鐘或晚一分鐘…(多圖) 2017/9/15 (299,697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