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全球目光聚焦 中共「柏林牆」正在倒塌
【人民報消息】二十年前,歐洲柏林牆轟然倒塌。

柏林牆的經驗告訴人們,無論多麼強大的堡壘,都可能在瞬間崩潰;不管多麼嚴密的鐵幕,都抵擋不住命運從容的巨手。哪怕多麼無望與恐懼,都不能放棄心中的信念與希望,因爲光明與自由可以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傾瀉而至。

如今,全球的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柏林牆。那是一道更爲龐大的牆,從媒體到互聯網,從言論到心靈,從經濟到信仰……無處不在地囚禁了中國人半個多世紀。在這座中共囚牢的高牆內,八千萬的國人在暴政下默默死去,更多的國人遭受不同形式的迫害與壓迫,幾乎無人可以例外。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西方社會信仰、自由的氣息飄向神州大地的時候,被中共的週期性迫害運動整怕了的人們,曾經對它再次燃起一絲幻想,希望它改良,停止政治迫害,給予人民言論、信仰、集會、結社等自由,兌現憲法賦予的權利。然而一九八九年對學生的血腥屠殺、以及一九九九年開始的對法輪功持續十年的殘酷迫害,把國人最後的夢無情地碾得粉碎。

在大肆迫害中國人的同時,中共通過竊取的國家政權與霸佔的人民血汗,把謊言與腐敗灑向全球。在中共的利益收買面前,主流文明的自由人權價值正經歷另一場巨大的危機。儘管歐洲的柏林牆倒了,如果肆虐中國這片土地、操控十幾億中國人的共產邪靈不被清除,不僅中國的未來前途無法預測,世界的自由與安寧也無從實現。

九評三退順天承意

冥冥中自有天意。

中共惡黨在歷史上犯下的罪行,特別是對法輪功學員的殘酷迫害、包括活體摘除法輪功學員器官,罪惡滔天,已使人神共怒。在被給足機會後仍拒不悔改,中共從此失去了任何改良的機會。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九日,《九評共產黨》橫空出世,並引發退黨退團退隊的三退大潮。《九評》 的問世,標誌着中共必須解體,也從此走向解體與滅亡的命運。

《九評》歷數中共不光彩的起家、謊言與暴力、暴政與殺戮,以及邪教與流氓的本質。以嶄新系統的視角、前所未有的高度,徹底粉碎了中共長期精心編織與灌輸的謊言。對很多在中共謊言下生活了一輩子的人們來說,《九評》不僅還原了真相,更帶來了全新的思維與勇氣,讓他們可以直面荼毒中國近百年的共產邪魔。

《九評》與轟轟烈烈的退黨運動,開啓了中國歷史上一場震撼人心的精神覺醒運動。她遠比歐洲的自由運動來得不易,也遠比人類任何一次精神運動來得規模巨大、意義深遠。《九評》問世之後,中國民衆開始了從被動承受壓迫變成主動解體中共、制止迫害的歷程。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全新的、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目前超過六千萬的民衆「三退」,已經全面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生態與走向。《九評》的傳播與「三退」的普及,意味着中共邪惡環境的清洗。中國民衆不僅開始全面精神覺醒,而且膽氣越來越足,越來越不懼怕中共,越來越多的人敢於站出來反抗中共暴政、制止迫害,敢於公開唾棄中共、退出邪黨。

必須強調的是,《九評》引發的退黨潮是中國民衆的精神覺醒,而不是政治運動。中共常用「政治」一詞誤導民衆。在它需要利用民衆搞政治運動的時候,就大搞「全民政治 」,不參與政治的人會橫遭批判;在它需要民衆做犬儒時,就對中國民衆反抗中共迫害的正義行爲冠以「搞政治」進行打擊,翻手爲雲、覆手爲雨。而《九評》與「 三退」的根本目的,是對人的道德與良知的挽救,讓人遠離中共的邪惡政治,制止中共惡黨給中國、中國社會以及中國廣大民衆帶來的災難,是對中國人生命的救贖,是對中國社會的救助。從真實意義上說,《九評》與「三退」是順天地承民意的義舉。

解體中共,肅清中共流毒,不僅把中國民衆精神解放出來,也爲全面回覆中共破壞的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中共邪黨走向解體的同時,飽受中共鐵蹄踐踏、凌辱的中華民族也在歷盡魔難中走向重生。

全球「去共化」大勢所趨

《九評》引發的「三退」潮,也在改變國際社會生態。

在解體中共惡黨的過程中,爲禍人類百年的共產邪惡主義實踐也在全球範圍內走向徹底結束。歐洲多個國家正在進行肅清共產主義餘毒的立法,歐美許多國家紛紛建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碑,開創「後共產主義」社會。這種蔚然成風的「去共化」歷史潮流,與九評退黨遙相呼應。

過去幾十年中,自由社會希望通過經濟、自由貿易作爲改變中共,最後被證明是無效的。現在人們可以越來越清晰的看到,來自中國內部的民衆覺醒,才是真正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力量,而退出中共,則是其中最和平、代價最小的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歷史在重複着自己。歐洲柏林牆倒了,中共柏林牆也將有倒塌的一天。中國民衆傳《九評》、促「三退」,正在一天天地拆除着中共這堵更大的柏林牆。唯一不同的是,此種努力將不必經歷德國柏林牆倒塌之前的慘烈,而且它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可以阻擋,因爲它來自人追求自由、追求美好未來的本性,並且只需要一種內在良知的覺醒,一種內心道德的選擇。在這堵高牆完全倒下之前,人們都有機會表白自己的內心選擇。

無視歷史潮流是不智的,漠視邪惡是難以原諒的。在中共走向解體的時候,世界各國的政府與民衆同樣需要看清中共、遠離中共、譴責中共迫害、聲援中國人民的精神覺醒運動,爲自己的民族、對歷史作一個交代。

在後共產主義時代開始的時候,每個生命的選擇與所作所爲,都將面對自己良心的檢視,更將面對上天的檢視。

在《九評》發表五週年之際,讓更多的人蔘與到「傳九評,促三退」的偉大壯舉中,早日拆除中共「柏林牆」,爲自己的未來,爲中國的未來,爲世界的未來,開啓更美好的篇章。

大紀元編輯部
2009-11-14

(原標題:九評五週年 中共「柏林牆」正在倒塌)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柏林牆倒乃天意 紅牆解體在即 2009/11/16 (25,183次)
中國過渡政府祝賀《九評》發表五週年 2009/11/12 (109,164次)
中國過渡政府:不要再猶豫 2009/11/12 (18,291次)
該拆北京中共的牆了 2009/11/11 (14,245次)
柏林牆倒塌20週年 北京緊令 南都社論耐人尋味 2009/11/10 (16,023次)
柏林牆倒塌20週年 旅德華人怎麼說 2009/11/9 (15,666次)
手機Twitter留言嚇壞中共當局 2009/11/9 (18,765次)
衆志成城 推倒「中國柏林牆」 2009/11/5 (16,472次)
人類歷史最驚人的一推應該爲時不遠(圖) 2009/11/2 (17,252次)
薩馬蘭奇和江澤民都是克格勃(多圖) 2009/11/16 (48,677次)
奧巴馬中國行 風雨交加(圖) 2009/11/16 (29,765次)
小笑話:中國訪民不喜歡美國總統訪華(圖) 2009/11/16 (29,572次)
胡錦濤注意到沒,這變化對你非同小可(多圖) 2009/11/15 (36,703次)
小笑話:江曾在習近平面前爭功 2009/11/15 (27,780次)
炸窩了!中共說後果難估量 2009/11/14 (31,009次)
誰說文強這算官場一絕(圖) 2009/11/14 (32,936次)
咋投票…俺愛祖國的藍天(多圖) 2009/11/14 (23,606次)
小笑話:薄熙來茅塞頓開 2009/11/13 (20,873次)

大搜羅!軍委主席江澤民駭人聽聞的政績 (多圖) 2009/11/12 (47,460次)
天!這張圖片16年後才曝光(圖) 2009/11/12 (60,480次)
兩眼失神頭頂假髮!周永康被逼上井岡(圖) 2009/11/11 (32,351次)
電視劇《緣聚多倫多》梗概之前的話 2009/11/10 (31,096次)
小笑話:老江妒忌薄熙來 2009/11/10 (22,515次)
新華網編輯沒有不神經衰弱的(多圖) 2009/11/9 (26,419次)
絕哏兒!英國笨賊和中共三呆婊(多圖) 2009/11/8 (28,183次)
遇弱肉不強食引發的聯想(多圖) 2009/11/7 (25,285次)
一個旮旯裏的醜聞:中共篡改德總理演說(多圖) 2009/11/6 (28,014次)
高層譁變!萬里支持軍方干涉賈甲事件 2009/11/5 (45,087次)
着着實實!老江被這個反共的厲害女人給噁心了(圖) 2009/11/4 (34,611次)
不是人工製造!北京50年首見提前大雪(多圖) 2009/11/3 (32,171次)
60年沒變!雲南民房在地震中現「輝煌」(多圖) 2009/11/3 (26,966次)
薄熙來謀反遭中央粉碎(圖) 2009/11/2 (45,976次)
10月江遭重擊!老姘陳至立的接班人突解職(圖) 2009/11/1 (35,763次)
小笑話:金正日表示朝鮮經濟不怕任何風浪 2009/10/31 (25,231次)
絕招兒!由醜變靚的一個真實小故事(多圖) 2009/10/31 (36,550次)
重慶危機!薄熙來最近有了暱稱(圖) 2009/10/31 (35,681次)
形勢逼人!薄熙來跪求宋祖英(多圖) 2009/10/30 (47,991次)
小笑話:姜維平的困惑 2009/10/30 (22,218次)
重獎該給誰?!一個令中國人慚愧的新聞(圖) 2009/10/29 (29,459次)
外形酷似 但別慌着扮演蔣介石(多圖) 2009/10/28 (33,028次)
集體發懵!中共找不出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圖) 2009/10/27 (30,458次)
一個致命車禍給人的大啓示 2009/10/27 (39,666次)
胡忍無可忍 戳破薄熙來的嗓子眼兒(多圖) 2009/10/27 (40,363次)
狗狗的化裝舞會與薄瓜瓜的淫蕩(多圖) 2009/10/26 (40,063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