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外交部發言人姜瑜:No, 此功夫不來自少林寺(多圖)
 
岳磊


脖子上圍着中共血旗的中國留學生正在南韓展示「紅色功夫」!

【人民報消息】此圖片中的中國留學生,在南韓一騰空而起,就成了世界級名人,此圖片一公佈出來,立刻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

爲此,中共特意派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出面澄清:此功夫不來自少林寺,是黨的陽光雨露培養下的「自然天性」基因所成。

這種功夫怎了得,套路沒有一定模式,或用拳、或用腳、或用頭、或拳腳頭並用,甚或在特定場合只用眼。此功夫的正規名稱是「紅色功夫」。

此功夫雖然套路多變,但無論動作怎麼萬變,但眼神特性不能變,決不能變,否則就不是正宗的「紅色功夫」。

如何分辨是正宗還是不正宗?僅舉幾個小例子,請注意以下圖片中的眼神,有這些眼神的人都是「紅色功夫」的正宗傳人。△(人民報首發)


江澤民的眼神讓其在中共地位穩固!


中共駐紐約副總領事曠偉霖(右二)在紐約記者招待會上練「紅色功夫」!


中共任聯合國副祕書長沙祖康的「紅色功夫」不是一天練就!


這個留學生正在他國練「紅色功夫」!


***************************************************************


神韻晚會巡迴演出,看了好福氣!
新唐人電視臺全球系列大賽即將上場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來了!湖北省讓人揪心 北京更出大事(多圖) 2008/5/4 (72,449次)
中國要發生大事(多圖) 2008/5/3 (85,716次)
最大敗筆!新華網報導的香港傳遞(多圖) 2008/5/2 (65,770次)
想清楚沒有?奧運會到底誰是大爺(多圖) 2008/5/1 (65,781次)
外交部發言人姜瑜:No, 此功夫不來自少林寺(多圖) 2008/5/1 (85,291次)
小笑話:中南海里的福利分配 2008/4/30 (63,923次)
?!中共要在紐約…玩兒死自己(圖) 2008/4/30 (63,985次)
一個圖片!這個消息實在讓人心驚(圖) 2008/4/29 (74,750次)
頭沒了!「奧運第一列」血肉橫飛 (多圖) 2008/4/28 (95,819次)

亂套了!中央政治局各侍其主 2008/4/28 (95,269次)
日本大雨!中共在懊火圖片動手腳(多圖) 2008/4/27 (84,468次)
新華網多羅嗦這一句就壞事了(多圖) 2008/4/27 (72,478次)
周永康說這場戲一定上座 2008/4/26 (88,492次)
怪了,每逢這天江澤民就犯病(多圖) 2008/4/26 (100,545次)
壞了!薄熙來最近笑容很燦爛(圖) 2008/4/25 (94,163次)
軍隊先斬後奏 政治局大眼瞪小眼(多圖) 2008/4/24 (110,581次)
一個趣聞,中共在西雅圖喝涼水塞牙(圖) 2008/4/24 (64,280次)
來源英國!中共高層機密被破解 2008/4/23 (113,659次)
【九評之二】評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起家的(多圖) 2008/4/22 (4,845,462次)
北京盛怒!火兒全對着周永康去了 2008/4/22 (96,500次)
專訪王千源(下):什麼是真正愛國 中共將毀於此代(圖) 2008/4/22 (82,619次)
原汁原味!驚懊火炬傳遞在泰國(多圖) 2008/4/20 (82,511次)
你該是誰就是誰 2008/4/20 (59,564次)
火炬在日本傳遞節外再多生一枝(圖) 2008/4/19 (76,254次)
緊急!政治局和中央軍委要求立即執行 2008/4/18 (99,292次)
下火啦!北京懊火在印度頻頻發生怪事(多圖) 2008/4/18 (84,903次)
火炬在日本的傳遞計劃節外生枝(圖) 2008/4/18 (69,942次)
笑一笑十年少!看新德里奧運小花絮(多圖) 2008/4/17 (72,834次)
別做劉金寶!江露頭兒的真正原因(多圖) 2008/4/17 (81,563次)
秦桂貞開心江青死在自己前面(多圖) 2008/4/17 (81,316次)
哏兒噎!手銬邪火乖乖在體育場內轉悠(多圖) 2008/4/16 (65,888次)
最壞的消息不能被這牛逼圖片所催眠(多圖) 2008/4/15 (85,617次)
向各位請教,這火是怎麼保持不滅的(圖) 2008/4/14 (63,986次)
郭伯雄要求江出山 政治局通過周永康建議 2008/4/14 (89,193次)
曾慶紅再度失敗 海外特工小菜碟被砸(多圖) 2008/4/13 (81,622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