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 第三編 李淳風袁天罡《推背圖》詩云: 逸士雙雙降大唐,推圖演易著華章。 窮極玄妙天機泄,意韻深遠警世長。 唐代出了兩位易學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中央政府司天監的李淳風,一位是隱士袁天罡,亦爲初唐名士。這兩位均是博學名士,其神祕的預言能力和準確性令世人瞠目。除了無數次的具體預測國事外,李袁二人給後世留下了一部極其神祕難解的易學奇書——《推背圖》。因爲這部奇書預言了自唐朝以後的幾千年國運興衰治亂,所以歷代爲世人矚目,爭相揭密。《宋史•藝文志》正式將此書列入正史,可見當時對這部奇書的重視。 李淳風有正史可考,他是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陝西岐山人。公元602年生,670年卒。 622年,他擔任祕閣郎中,奏請編新曆,644年編成《甲子元歷》,對後世天文、曆法、和數學的發展貢獻很大。他還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論「前代渾天儀得失之差」,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641年他擔任編寫《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的總指導,他還爲《晉書》親自撰寫了《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變化及災害史料。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科學家。他在世界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乙巳佔》中,把風分爲8級。1000年後,英國學者才在《乙巳佔》的基礎上,把風力劃分爲零到12級。 袁天罡雖無正史可考,但歷史上關於他的傳說不斷。 新唐書——李淳風傳 李淳風是唐朝岐州人。父親李播,是隋朝的高唐尉,因爲官小不得志,棄官而爲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有文集十卷,並行於那個時代。 李淳風年幼時就博涉羣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唐貞觀初年,他被授以將仕郎的官職,到太史局工作。他在貞觀七年製造成了混天儀,當時的人都稱讚它的精妙。他又論述前代渾儀的得失,著書七卷,名爲《法象志》。貞觀十五年,太宗任命他爲太常博士,不久他轉爲太史丞,參與編撰《晉書》及《五代史》,其中的《天文》、《律歷》、《五行志》都由淳風所作。他又參與編撰《文思博要》。貞觀二十二年,他升任太史令。 起初,太宗時代有一本書叫《祕記》的說到:「唐朝在三世之後,就會有女主武王代替唐朝的天下。」太宗曾密召李淳風來問這件事,李淳風說:「我根據天象推算,其徵兆已成。而且這個人已出生,在陛下宮內,從現在起不超過三十年,就會據有天下,殺盡唐氏子孫。」皇帝說:「對那些疑似的人都殺掉,如何?」淳風說:「天命,必無迴避的道理。真能當王的人必定不能被殺死,恐怕會枉及無辜。而且根據天象,徵兆現在已成,又是在宮內,已是陛下的眷屬。過了三十年,她已到了老年,老年就會仁慈一些,她對於陛下的子孫,或者不會過分損害。現在如果殺她,她會再轉生,就會是少壯的年紀,一定很嚴毒,就會殺戮陛下的子孫,一定不會留下一個。」太宗贊同他的話而停止了捕殺行動。 李淳風每次占卜吉凶,合若符契,當時懂得術數的人懷疑他另外有鬼神役使,不用通過學習就能做到,但又都不能測知他到底用什麼方法這麼靈驗。 顯慶元年,李淳風又因爲編修國史有功被封爲樂昌縣男爵。在此之前,太史監候王思辯上表稱《五曹》、《孫子》十部算術書有很多缺點。李淳風又與國子監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注《五曹》、《孫子》十部算術書。注書成功後,唐高宗命令國學使用作教材。 龍朔二年,淳風改做祕閣郎中的官職。當時的《戊寅曆法》漸漸有了誤差,淳風又修訂劉焯的《皇極曆》,改撰《麟德歷》上奏,懂得技術的人都稱讚他的精密。咸亨初年,淳風的官名復舊,還是當太史令。 淳風六十九歲去世。他所編撰的《典章文物志》、《乙巳佔》、《祕閣錄》,和《演齊人要術》等書共十餘部,多傳於那個時代。他的兒子李諺,孫子仙宗,都是當太史令。 (參考資料:《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方技》等) 袁天罡傳 袁天罡,別名叫袁天綱,唐朝隱士,是唐代易學數術高人。具體生平事蹟及生卒年月無從查考。這裏只輯錄一些零碎的傳說和史料,以享讀者。 據傳,袁天罡是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鑑,累驗不爽,曾仕於隋,爲鹽官令。唐時,爲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等。 著名預言家都有未卜先知之力,據說袁天罡經常與其徒弟們在觀星樓觀星象,每觀星象袁天罡即能深明玄機。 「以錢代蓍」的預測方法在西漢時代(公元前77年-前37年)由京房所創,到唐宋時代已是盛行,袁天罡也精通此法。 三國時蜀國諸葛亮著有《古三世書》,能查前、今、後三世命歷。袁天罡則著作唐代的新《三世相法》。 傳說袁天罡在凌雲山得道後白日飛昇。凌雲山一帶地靈人傑,據史書記載,華夏文明的人祖伏曦女媧就誕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修行中的大成就者至今傳頌民間:唐代道士胡備元、張真等就是在此白日飛昇,而關於袁天罡在這裏得道並白日飛昇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有一種傳說,說袁天罡是李淳風的師傅,他們都是隋末知識淵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經築舍居於閬州蟠龍山前,李淳風因久慕其名,故帶着條金自遠而來,拜於門下。據說袁天罡、李淳風爲後世留下了名著《四彈子》,後世的劉伯溫還對此作了校對呢。另一種傳說則說袁天罡與李淳風乃是同窗好友,時常聚首論易,談天說地,並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臥、一個寫一個畫,爲後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預測天書《推背圖》。 還有一個更生動的傳說,李、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作名士遊于山水林泉間。—日二人相遇無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來之事。推一事畫一幅祕象,寫幾句讖言偈語以記。如此數天,天帝怕天機泄露過多,即派陳摶老祖(據說爲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陳呼二人:「你們測什麼天下大事,且先算算我是進是退?」說着一步跨開,目視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飄然而去。 《推背圖》試解 《推背圖》在中國預言中可謂家喻戶曉。它是唐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由任司天監的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編著的圖讖。書名《推背圖》是根據第六十圖象(最後一象)中的頌曰「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而得。 由於《推背圖》流傳久遠,其間不乏有人僞作版本,雖目前較爲可信的爲明末清初才子金聖嘆批註的金批本《推背圖》,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金聖嘆評批的版本,原本現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 有些人懷疑金聖嘆的版本不是唐李淳風、袁天罡所著,而是後人據歷史篡改編成而僞託爲袁李二人所著的。但我們只要看看在金聖嘆之後的各象(第三十四象以後)的應驗情況就可以認定它決非金聖嘆或金聖嘆之前的人所杜撰——如果真是在那之前杜撰而僞託唐代的袁李所作,那麼這位杜撰者也是大預言家,因爲在他(與金聖嘆同時代)之後的世事他都說對了。 金聖嘆是清朝著名學者,明末清初人(1607~1661),姓張,又名人瑞、若採,因歲試作文怪誕而被黜革,後應科試,改稱金人瑞,考第一,聖嘆爲其佛號。他評註不少古典,是一個奇才。 與西方大名鼎鼎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所著的《諸世紀》不同的是,《推背圖》並沒有打亂歷史的順序(除了後二十象被後人有意打亂外),而且預言的也都是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所以很有研究價值,其準確性也很高。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它與《諸世紀》預言的悲觀世界結局正好相反,他預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其樂融融的未來世界,令人鼓舞。 《推背圖》共有六十幅圖像,每幅圖像下面附有讖語和「頌」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朝以後歷朝歷代發生的大事,甚至可能包含着未來的大事。 至今已有大部份被破解出來,其中,在金聖嘆在世的時候已應驗到第33象。但還有好多沒有被破解。到今天爲止,前四十象的破解基本上已得到公認,而後二十象就是留給當今人們的謎。 據說歷史上《推背圖》因爲太準,後來被打亂順序了。但從文字上看,第三十五象是講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的歷史事件。第三十六象描述的是辛酉政變及其後的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歷史事件。第三十七象就是清朝的結束。到三十九象,已是日本侵華了。但第五十五象講的明顯是清末的甲午戰爭。這些不能不使人考慮到其順序真的被打亂了。其實預言不按歷史順序排列是很正常的,西方著名預言《諸世紀》就是個例子。相反中國預言多數是按順序的。《推背圖》所以被打亂,可能是因爲當政者害怕預言流傳太廣,有意爲之,以使臣子無先見之明。 我們看到,後二十象確實被搞亂順序了,所以更增加了破解的難度,考慮到這一點,這裏我們做一種新的嘗試,即把已破解出來的幾象恢復到按時間排列的順序上。 第一象 甲子 乾卦 讖曰 茫茫天地 不知所止 日月循環 週而復始 頌曰 自從盤古迄希夷 虎鬥龍爭事正奇 悟得循環真諦在 試於唐後論元機 金聖嘆批註說:「此象主治亂相因,如日月往來,陰陽遞嬗,即孔子百世可知之意。紅者爲日,白者爲月,有日月而後晝夜成,有晝夜而後寒暑判,有寒暑而後歷數定,有歷數而後統系分,有統系而後興亡見矣。」 第一象是個開場白,說出了預言的根本依據,表達了作者的宇宙觀。「日月循環 週而復始」和「悟得循環真諦在」表明了作者對未來進行預測的依據,說白了就是他們是通過什麼途徑知道未來的。因爲他們看到了宇宙是「循環」不止、週而復始的真諦,所以才能進行預測。因爲是週而復始的,那麼知道了一個「周」期的規律,當然就能知道未來的事情了。 「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環,週而復始」就是說不知道天地有多大,但不管天地有多大,都是週期性的循環不止的,象太陽與月亮的輪轉一樣。 「自從盤古迄希夷」,盤古就是中國古老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中的創世者,也就是說天地的開始;「希夷」是看不到聽不見的意思,《道德經》中有「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之句,這裏應指天地到最後最後的狀態。「迄」是「到」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天地從開始到最後。 「虎鬥龍爭事正奇」說的是在天地的自始至終的整個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很神奇,都是象龍爭虎鬥一樣。 「悟得循環真諦在」表明作者看到了天地循環發展的真諦。 「試於唐後論元機」,作者生活在唐代,所以當然是預言唐代之後的事情,作者認爲他們不是在說預言,而是在「論元機」,也就是在透露「玄機」給人。 第二象 乙丑 讖曰 累累碩果 莫明其數 一果一仁 即新即故 頌曰 萬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實 一統定中原 陰盛陽先竭 金聖嘆:「一盤果子即李實也,其數二十一,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陰盛者指武『明空』當國,淫昏亂政,幾危唐代。厥後開元之治雖是媲美貞觀,而貴妃召禍,乘輿播遷,女寵代興,夏娣繼之,亦未始非陰盛之象。」 《推背圖》第二象到第九象預言的是唐王朝(618-907年)的事情。用十分隱諱的手法預言了唐朝的大事,包括武則天當權,安史之亂,楊貴妃之死,土蕃入侵中原,建中之亂,黃巢起兵及朱溫滅唐等。 第二象預言唐朝氣數。「累累碩果 莫明其數」,唐朝是中國古代最鼎盛的一個朝代,在各方面都是碩果累累的,作爲最強盛的朝代,無論是文化發展,還是國家的治理都達到了頂峯,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同時,這句預言明擺着要我們數一數果子的個數。圖中盤子裏有二十一個果子,暗指唐朝傳二十一代皇帝;文中的「一果一仁」也指明了果子的含義,一個果子一個「人」。 唐朝在歷史上確是「一統定中原」,這也是事實。 頌的第四句「陰盛陽先竭」,也可從這字面來推詳。通常我們說「陰盛陽衰」令人直接理解到的就是女人旺盛而男人衰竭。而唐朝自從武則天自稱女皇帝后,女人干預政治遂成風氣。例如韋后的干政,中宗被韋后所毒殺。武后的女兒太平公主聯合李隆基殺韋后。李隆基又爲楊貴妃所惑,荒廢朝政,釀成禍變,唐朝從此開始衰微。最主要的就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出自唐朝,「陰盛陽先竭」確有所指。 「二九先成實」即二百九十,意指唐朝從618年到907年,二百八十九年,共二百九十個年頭。「成實」當然是結果之意,二九是數,容易令人聯想到年數或什麼數字。唐朝皇帝的數目前面已經暗示過,所以我們從唐朝的國運總年數去試試看。唐高祖李淵開國是公元618年,一直到昭宣帝(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二九先成實」不正暗示這件事。而這的二百九十年的國運就非李淳風等親眼所能見,真巧妙,竟被他料中。 更奇妙的是,圖中的果子,順數第四個是沒有「柄」的,而其他果子都是帶「把」的,那個沒「柄」的果子正是唐朝第四代皇帝,女皇武則天。 第三象 丙寅 讖曰 日月當空 照臨下土 撲朔迷離 不文亦武 頌曰 參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宮 遺枝撥盡根猶在 喔喔晨雞孰是雄 金聖嘆:「此象主武『曌』當國,廢中宗於房州,殺唐宗室殆盡。先武氏削髮爲尼,故有參遍空王之句。高宗廢后王氏而立之,故有喔喔晨雞孰是雄之兆。」 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點選宮女,荊州刺史蓋文達選了一名美女,叫武媚娘,蓋文達爲她改名叫武照,取日月當空,萬方照臨之意。(照與曌同)武氏進宮後很快受到太宗寵愛,其父親被封爲武護都督之職,蓋文達也有封賞。 太宗時代有一本書《祕記》說到:「唐朝在三世之後,就會有女主武王代替唐朝的天下。」太宗曾密召李淳風來問這件事,李淳風說:「我根據天象推算,其徵兆已成。而且這個人已出生,在陛下宮內,從現在起不超過三十年,就會據有天下,殺盡唐氏子孫。」 爲了檢驗李淳風的預測能力,唐太宗便問今科狀元是誰。李淳風順口答道:「火犬二人之傑」。放榜終於到了,榜首是狄仁傑。太宗於是追了武護都督之職,將武氏驅逐出宮。 高宗即位之後,把武氏接進宮來,立爲則天昭儀。正是頌曰第二句「一朝重天帝王宮」。 武氏立爲皇后之後,因高宗生病武氏在朝垂簾聽政。被貶入冷宮的皇后,生下了一個太子。杜迴帶太子投奔江夏王李開芳。這位太子就是李旦,即後來的睿宗。這正應了那句頌的第三句:「遺枝拔盡根猶在」的預言。 後來武氏廢了中宗,改元垂拱元年,自己專權臨朝。然後正式稱帝改國號爲周,成爲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頌目的第四句「喔喔晨雞孰是雄」,「孰是雄」當然是指誰稱霸,大有反雌爲雄之意,而這「喔喔晨雞」乃是指雞年之事,武后稱皇帝的垂拱之年是公元六八五年正是乙酉年,酉即是雞,該年爲雞年。 第四象 丁卯 讖曰 飛者不飛 走者不走 振羽高崗 乃克有後 頌曰 威行青女實權奇 極目蕭條十八枝 賴有猴兒齊着力 已傾大樹仗扶持 金聖嘆:「此象主狄仁傑薦張柬之等五人反周爲唐。武后嘗夢鸚鵡兩翼俱折,狄仁傑曰:武者陛下之姓也,起二子則兩翼折矣。五猴指張柬之等五人。」 「飛者不飛,走者不走。」應說帶「飛」字的人沒有飛起來,該走的人沒有走。 「振羽高岡.乃克有後。」應是說某個人在高位上大展雄風,並且後代有繼。 「威行青女實權奇」就是某位帶「青」字的女人大行威權,實在是太奇特了。 「極目蕭條十八枝」就是說放眼看去有十八個支派的人都遭受殺害,一片蕭條。 「賴有猴兒齊着力。已傾大樹仗扶持。」有衆屬「猴」或與猴有關的人齊心協力挽救了將危的朝局。「大樹」顯然是指大唐國祚。 金聖嘆批註說:「此象主狄仁傑薦張柬之等五人反周爲唐。武后夢鸚鵡兩翼俱折,狄仁傑曰鸚鵡者陛下之姓也,起二子則兩翼振矣。五猴指張柬之等五人。」 用鸚鵡來象徵「武」字是有道理的,頌的第一句「飛者不飛」,正是指明,雖有「武」卻不是會飛的鳥——鵡。但這句的意思是「不飛」,可是武則天當政威權赫赫,可不能說是「不飛」啊。 「走者不走」,「振羽高岡 乃克有後。「又對應什麼事呢? 還有頌的第一句「威行青女實權奇」,似是在指一個女人在掌握朝廷實權。這女人可能是指武則天,但這一陣還有一女人接着武氏之後也曾左右朝廷的政局,就是中宗復位以後的韋后,她還毒殺了中宗。 「極目蕭條十八枝」也不明所指。 「賴有猴兒齊着力。已傾大樹仗扶持。」又對應何事呢?武后稱帝二十二年(從公元684年—705年)之後,由張柬之等人內應,中宗盧陵王和李旦(睿宗)外攻,而使大唐重振起來,所以說是「已傾大樹仗扶持」確有道理。但是,「賴有猴兒齊着力」除了指這些反周復唐的人物之外,這猴兒似乎意義很難明白。金聖嘆說圖上五隻猴兒代表張柬之等五人,可是,這五個人爲什麼叫「猴兒」呢?卻是令人不解。要麼是猴年在唐中興嗎?也不對。因爲中宗復位那年並不是猴年。而且李隆基等人推翻韋后專權的行動也可說是已傾大樹仗扶持。應該說,這一象也可能說的是太平公主協助李隆基等人推翻韋后專權,幫助李旦上臺,再一次挽救了唐朝江山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至於是不是這樣,就留待諸君去思考了。 第五象 戊辰 讖曰 楊花飛 蜀道難 截斷竹蕭方見日 更無一史乃乎安 頌曰 漁陽鼙鼓過潼關 此日君王幸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於此處葬金環 金聖嘆:「一馬鞍指安祿山,一史書指史思明。一婦人死臥地上,乃貴妃死於馬嵬坡。截斷竹蕭者肅宗即位,而安史之亂平。」 《推背圖》第五象描述的是發生在唐朝中期(公元755年及隨後八年間)的安史之亂和馬嵬驛之變的歷史事件。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舉兵反於漁陽,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陷落,玄宗倉皇逃奔四川成都。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境內),軍士譁變,玄宗被逼縊殺寵幸的貴妃楊玉環。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吳忠西南),是爲肅宗。在隨後的幾年中,唐軍屢破叛軍,收復長安等失地。安祿山、史思明相繼被殺。安史之亂在歷時八年後得以平息。 此象中的圖是一畫謎,圖中的馬「鞍」音諧「安」,指安祿山,「史」書指史思明,一臥地而死的婦人喻指楊貴妃。 「楊花飛,蜀道難」:意指楊貴妃之死和唐玄宗逃亡四川。 「截斷竹蕭方見日,更無一史乃平安」:「截斷竹蕭」是一「肅」字,「更無一史」乃一「史思明」,「安」指安祿山。此句意指肅宗即位後,才見到光明,才平定「安」「史」之亂。 「平安」是雙關語, 「漁陽擊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意指安祿山舉兵反於漁陽,攻陷潼關。在其兵馬隆隆開過潼關之時,唐玄宗避難奔蜀,路經蜀境內的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 「木易」乃一「楊」字,「山下鬼」隱一「嵬」字,「金環」喻指楊玉環。此句意指楊貴妃葬身於馬嵬驛。 《推背圖》第五象運用了畫謎、字謎以及諧音字的手法,用一幅畫和短短几句詩將以上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過程準確地描述了出來,令人驚歎。 第六象 己巳 讖曰 非都是都 非皇是皇 陰霾既去 日月復光 頌曰 大幟巍巍樹兩京 楚輿今日又東行 乾坤再造人民樂 一二年來見太平 金聖嘆:「此象主明皇還西京,至德二載九月,廣平王叔郭子儀收復西京,十月收復東京,安史之亂盡弭,十二月迎上皇還西京,故云再造。」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在暗示玄宗幸蜀,肅宗擅自稱帝之事。肅宗原是玄宗的兒子李亨。玄宗逃向四川,李亨不等詔命就在靈武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元年。因此,肅宗並不是正命天子,所以叫做「非皇是皇」。唐朝的國都一直都在長安,現在肅宗即位的地方卻在靈武,所以叫做「非都是都」。 「陰雲既去。日月重光」無非是在說明平定叛亂終於平安。 「大幟巍巍樹兩京」是指唐朝原都長安,肅宗擅自即位後都靈武,因此稱「樹兩都」。另外還有一個解釋就是指東京洛陽與西京長安的收復。 「輦輿今日又東行」。「輦輿」是皇帝聖駕所乘坐的聖轎,此句是說皇帝回到東邊來了。「乾坤再造人民樂,一二年來見太平。」就是太平到來了。 金聖嘆的批註是「此象主明皇還西京。至德二載九月廣平王叔郭子儀復西京,十月收復東京,安史之亂盡弭,十二月迎皇上還西京,故云再造。」 第七象 庚午 讖曰 旌節滿我目 山川局我足 破關客乍來 陡令中原哭 頌曰 螻蟻從來足潰堤 六宮深鎖夢全非 重門金鼓含兵氣 小草滋生土口啼 金聖嘆:「此象主藩鎮跋扈及吐蕃入寇中原。」 吐蕃(即今的西藏)爲患於唐,爲時已久。到了安史之亂時,又趁機進佔隴右、河西等地方,而且曾經一度侵入長安,侵犯中原。 「旌節」是胡人使用的有一節節羽毛的旗子,旌節滿我目,意指都是胡人,也即胡人爲患的意思。也因爲唐朝的時候,胡漢交往頻繁,漢武夫着胡服甚爲平常,胡人來通商者也衆多。常用胡人來做事,因此,才引起胡人的爲患。 「山川局我足」意指唐室爲胡人的侵擾無法伸展國勢,國是艱難。 「破關客乍來」很明顯是指從關外破門而入的客人——胡人,這些胡人來爲患中原。 「陡令中原哭」即中原一下子爲外患所擾,雞犬不寧。 總之此象在暗示胡人爲患唐室,唐朝國勢爲之衰策不振。「螻蟻從來堤足潰,六宮深鎖夢全非。」講的是唐朝未能防微杜漸,致使大患釀成。「重門金鼓含兵氣。」指有兵災。「小草滋生土口啼。」就是在暗示入寇的胡人是吐蕃,因爲這是字謎。「土口」就是「吐」字,小草滋生,就是有草頭的「蕃」。 第八象 辛未 讖曰 攙槍血中土 破賊還爲賊 朵朵李花飛 帝日遷大吉 頌曰 天子蒙塵馬首東 居然叄傑踞關中 孤軍一注安社稷 內外能收手臂功 金聖嘆:「此象主建中之亂,三人者李希烈、朱 、李懷光也。李懷光以破朱溫功,爲盧杞所忌,遂反,故曰破賊還爲賊。三人先後犯闕,德宗乘輿播遷,賴李晟以孤軍收復京城,而社稷重安矣。」 三上畫的是三個大將,而且底下的頌第二句也寫着「居然三傑據關中」。顯然指明有這麼三個人物盤踞關中,金聖嘆說三傑乃李希烈、朱此、李懷光三個人。可是事實上這個時候,頗具勢力的叛將卻不止這三個人。固然,讖的第二句的「破賊還爲賊」是指李懷光沒有錯。可是讖日第三句的「朵朵李花飛」顯然是指姓李的叛賊居多,而事實上,姓李的叛賊只有李納、李希烈、李懷光,其他則有五武俊、田悅、朱滔、朱此。 「孤軍一駐安社稷。內外能收手臂功.」這兩句,金聖嘆認爲是指李晟以孤軍來收復京城平亂,但是事實上還有渾贄、陸贊,應該不算是孤軍,忠臣名將少之又少倒是事實。 因爲,安史之亂的平定,當然,一半是郭子儀追剿之功,顏真卿、張巡、許遠禦敵之力,一半卻是由於賊衆內部崩潰,紛紛投降。肅宗和代宗兩位皇帝,急於安定人心,一有賊將投降即任命爲各鎮節度使,各鎮各自爲政。鎮與鎮之間互相聲援,不供貢賦,不受更代,朝廷對他是莫如之何、名爲藩臣,其實都是國家的絆石。各鎮有叛亂的,朝廷不敢問罪,於是大家羣起效尤,抗拒朝廷命令,李唐的威權,一掃塗地。到了德宗即位,有意把國家治好,想裁除叛亂者,可是五武俊、李納、田悅等相繼叛變。各地叛亂未平,涇原又發生兵變,德宗出奔,這是讖的末句「帝曰遷大吉」及「天子蒙塵馬首東」之所指。後來,朱此又叛,李懷光前往追擊獲大勝,可是德宗聽信盧杞讒言,竟對李懷光的功勞不屑一顧,李懷光終於和朱此聯成一氣,這是「破賊還爲賊」,國家形勢岌岌可危,幸好陸贊、李晟奮發屢平大難,禍亂才稍平息。 第九象 壬申 讖曰 非白非黑 草頭人出 借得一枝 滿天飛血 頌曰 萬人頭上起英雄 血染河川日色紅 一樹李花都慘淡 可憐巢覆亦成空 這是講唐朝的最後一象。金聖嘆在註解這一象時說:「此象主黃巢作亂,唐祚至昭宗。朱溫弒之以自立,改國號梁溫,爲黃巢舊黨,故曰覆巢亦成空。」 簡單講「非白非黑」指「黃」,「草頭人出」更是指「黃」了,「借得一枝」有「巢」字在裏頭。「滿天飛血」和「血梁河山白色紅」指大兵禍。此象指唐朝末年黃巢起兵反唐無疑。 「萬人頭上起英雄。」確證了是「黃」 。因爲從讖的四旬來看,這是在暗示有一個姓草字頭的人作亂。這個姓是有關顏色的字而且是草字頭。所以,顏色的字有草字頭的有「黃」和「藍」。可是頌的第一句「萬人頭上起英雄」已經幫我們確定了是「黃」姓的作亂,因爲,「萬」字的上半部,正是少了兩撇的「黃」字。 「一樹李花都慘淡」 指經過此亂使唐朝氣數接近尾聲 。後來,黃巢舊部朱(紅)溫得了天下,建立(後)梁;(李)唐王朝結束。 「可憐巢覆亦成空」指黃巢終歸兵敗。 (待續)
************************* 聽我的,看新唐人晚會,你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及全球30城市售票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