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小姐妹慘死天安門廣場
毛澤東接見完畢,天安門廣場和十里長街一片狼籍,到處是失落的衣物和被踩丟的鞋。天安門城樓兩側的東西華表成了臨時失物招領處。華表四周無數遺落的衣物、鞋帽和人們隨身攜帶的小紅書堆積如山。人們亢奮猶存,聲音嘶啞,披頭散髮,衣着零亂。有些人擠丟了鞋,赤腳蹣跚;有些人擠傷了腿腳,艱難跛足。他們互相攙扶着,尋找着失散者。救護車穿梭忙碌,搶救着奄奄一息的傷者,或是把無人認領,血肉模糊的軀體運往火葬場。筆者認識的一對小姐妹,就是在同一天慘死在毛澤東的接見中。 這對姐妹名叫張玲,張傑。她們的父親在教育部機關工作,母親是二龍路學校分校的小學教師。這家有三個女兒,個個活潑漂亮。老二張玲十一歲,亭亭玉立,已經快和媽媽一樣高了。九歲的小妹妹張傑,一張可愛的娃娃臉上笑容常在。1967年 5月1日,在毛澤東接見紅衛兵的五一節夜晚,家破人亡的慘劇降臨到這個平靜的家庭。 當晚,張玲張傑身穿嶄新的綠衣服,跟着鄰居阿姨上街看焰火。她們順着西長安街往東走。走到電報大樓時正是十點,隨着大樓「東方紅」的樂曲,長安街華燈上的大喇叭裏傳出「偉大領袖將要步下天安門城樓接見廣場上的革命羣衆」。這消息使十里長街頓時成了沸騰的海洋。人們象山呼海嘯一般擁向天安門廣場。鄰居阿姨說,太晚了,咱們回家吧。兩位小姑娘說:「不!我們要見毛主席!」她們掙脫了阿姨,蹦蹦跳跳地消失在黑壓壓的人潮中。不久,大喇叭裏又響起天安門廣場上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人們的崇拜之情高漲到極點。 深夜,焦急等待的家人接到通知,請他們去府右街北大醫院認領親人。在醫院的太平間裏,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父母和姐姐見到的已經是張玲、張傑尚有餘溫的遺體。 這天夜晚十一點,「偉大領袖和親密戰友」——毛澤東和林彪坐着敞蓬車在天安門廣場上兜了一圈,歷時大約半小時。就在這半小時內,廣場上的混亂達到了極點。廣場上原先已經有十餘萬人,他們大多是在北京的大、中學校紅衛兵和造反派組織。中學生們正在軍訓解放軍帶領下,手拉手圍成一個個大圓圈,在圈裏表演革命造反歌舞節目。他們邊唱邊跳: 「劉少奇、鄧小平你睜眼看一看! 忽然人們高喊:「現在毛主席來到了羣衆中!車到了廣場西側,大會堂門口!」廣場上十來萬人立刻以雷霆萬鈞之勢向西擠過去。再加上此時從東西長安街聞訊趕來的人潮,使廣場上擠上加擠,據親歷者回憶說,在如此擁擠中連呼吸都困難。人們不顧一切地拼命擠着爭相目睹偉大領袖,人人都虔誠地確信,親眼見到毛是一生中的最大幸福。這時候,一個個大圓圈頓時被衝散,只有「毛主席萬歲」的喊聲和歡呼聲淹沒了一切。忽而人們又喊:「毛主席乘坐的敞蓬車已經在東邊,歷史博物館前面」,於是人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致擁向東邊。狂熱的人們東擁西擠,整個廣場亂作一鍋粥。偉大領袖結束了半小時的接見後,廣場上一片混亂,大圓圈全被衝亂了套。有人擠掉了鞋,有人擠丟了包,有的解放軍的領章幑也被擁擠撕扯掉了。人們喊叫着,揮舞着本單位或本派別的大紅旗,艱難地尋找着夥伴。 在這半小時的毛接見中,被擠死和踩死的人特別多。正當這時候來到廣場的張玲和張傑頓時被洶湧的人潮擠散,她們稚嫩的生命也立刻被兇猛地吞噬。凌晨清場時,張玲的遺體是在距西華表不遠處找到的。從她的遺容可以看出,她是被活活踩死的。她當天穿上的新衣服被踩得骯髒不堪,她的頭髮極爲凌亂,面目污穢,五官被踐踏得變了形。她的模樣極度痛苦,眉頭緊皺,嘴角歪扭,從嘴裏淌出的白沫一直流到脖子上。小張傑的遺體是在人民大會堂東門附近被發現的。她臉色青紫,表情僵滯。據判斷是由於她個子小,先在猛烈的擁擠中窒息而死,然後又遭踩踏。五一節當天,張玲去副食店買醬油、芝蔴醬,身上還帶着購貨本。醫院正是根據購貨本找到了她家的姓名地址。在同一太平間裏,還有很多從天安門廣場抬來的遺體,遺容全都慘不忍睹。此刻大多數遺體還無人認領。 五一節次日,她們父親所在的教育部一派別組織在八寶山爲張玲、張傑舉行了追悼會。到會者有親友同事和小姐妹的小朋友們。不論男女老幼人人慟哭失聲,大家不斷重複着, 「她們是爲了見毛主席而死,死得比泰山還重」。靈床上的兩位小姑娘雖然經過了整容化妝,但是依然面目扭曲,令人掩目。她們那極度痛苦的遺容怎能用胭脂口紅掩蓋!她們身穿綠軍裝,斜挎着小紅書的書包。張玲生前收集毛像章,此時都一一別在她胸前。她們的父親捶胸頓足地號啕大哭。母親幾度昏厥,已經沒有任何言語,只是緊緊摟着那僅存的大女兒。三個歡蹦活跳的女兒,一下子失去了兩個!鄰居阿姨撫摸着小姐妹的遺體泣不成聲:「阿姨對不起你們,我不該讓你們去天安門。」父親哀痛地號哭着說,「她們做得對呀!她們對毛主席多忠啊!」姐姐送給兩位妹妹的花圈上寫着毛的詩句「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姐姐敬輓」。 五一節夜晚天安門廣場上那山呼萬歲,人聲鼎沸的場面相伴生的,正是此刻這個靈堂裏呼天搶地,撕心裂肺的痛哭。 摘自《觀察》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