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真的猛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天安門文件》序言
 
【人民報訊】「真的猛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發表決策幕後紀錄以客觀評價六四

●(前言)「天安門祕件」 The Tiananmen Papers 八日在美國上市前夕,全力促成這本書付印的「文件提供者」張良(化名),特別安排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六十分鐘節目的獨家專訪,說明他何以承擔外界無法想像的極高風險將大堆祕件帶出中國大陸,是希望透過這些文件能夠讓六四真相公諸於世,能讓六四這個問題在中國大陸公開,進一步促成大陸的改革開放。只可惜這段訪問不到一分鐘,化名張良的這位中國官員又爲了安全理由,不便真正現身,觀衆聽不到他的真實聲音,也看不到他的真面目,當然也無法馬上祛除外界對「天安門祕件」在六四事件十二年後面世的謎團。不過,自稱是中國共產黨忠貞黨員的張良在「天安門祕件」序言中卻有比較清楚的告白,說明他多年來期盼重新評價六四的渴望,以及他所以冒險做這樣歷史抉擇的內心掙扎。張良這次的抉擇,已引發全世界廣泛的關注,也爲重新評價八九年六四事件開啓了一扇窗。

  張良:沖掉血跡 衝不掉記憶

  在美國出版的《天安門文件》英文版的編者在序言中指出,「『六四』民運的失敗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已經從這段痛苦經驗中吸取教訓。」他認爲中國民主的來臨必須依靠中國人民;而黨內民主派是推動中國政治改革的主要力量。

  以下是張良撰寫的序言譯文。

  十二年在歷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在個人生命上卻是漫長的時光。對經歷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的人來說,這個日子記憶良深。歷史似乎在那裏凍結。只要寫到六四,就會想起數以千計年輕人灑在北京長安大街四周的鮮血。時間或許可以沖掉血跡,但衝不掉記憶。歷史和人類最後終將評斷,六四是二十世紀全球人類追求民主的插曲中,最具戲劇性、也最有意義的一樁。當然,這一事件更是中國人追求民主的最偉大事件。

  六四不僅是學生抗議活動或愛國民主運動而已。它是二十世紀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持續最久、影響最大的民主示威運動的最高潮。六四也悲慘、痛苦的劃下句點,最後的結果是示威者流血,獨裁體制勝利。

  近億人蔘加 渲泄對政府的不滿

  六四運動失敗是無可避免的。由於我們已從這段痛苦的經驗中獲得教訓,我們必須承認這點。六四的確達成重大效應。這項運動擴及所有傳播媒體,蔓延到中國大陸幾乎每個大城市;傳到幾近所有的高教機構、近半數的高中和職校,還傳到很多礦坑、工廠、辦公場所和許多農村地區。總計有將近一億人以某些方式參加這項運動。六四是自動自發、漫無秩序的運動,在某些方面有點像壓力閥,供人民渲泄對政府的不滿和憤怒。但這個運動失敗了,理由是黨內高層改革派過於軟弱、示威羣衆分裂和缺乏緊密的組織與計劃,以及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間有鴻溝。這個運動雖然失敗,卻證明它並不像敵視六四運動的人所指稱,是有組織、有策畫的反革命暴亂或動亂。

  這項愛國運動雖以悲劇結束,但它留下重要的影響。毫無疑問,那些努力促成東歐共產制度崩潰及蘇聯瓦解的人,從六四的失敗擷取了一些教訓。

  黨內自由派會把握契機 平反六四

  想起六四就使人產生強烈的情緒。六四以後的這幾年,中國已有重大改變,但希望爲國服務的人仍須從六四的教訓中深刻反剩由於中共當局禁止在大陸反省六四,所以中國大陸內部仍無法公開出現反省聲浪。我個人的看法是,在考慮中國今天的趨勢和可能性時,我們應力求冷靜理性,不要讓感情妨礙我們公正的觀察中國大陸實際情況。我認爲有四點教訓值得一提。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1/10/954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