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中共周四(9日)公布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1%,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3%,PPI是連續27個月下跌,引發通貨緊縮的疑慮。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國CPI環比持平,同比上漲0.1%。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微幅回升,同比上漲0.4%,漲幅比上月增加0.1個百分點。 12月份,全國PPI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2.3%,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統計局歸因於受部分行業進入傳統生產淡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傳導等因素所影響。 汪浩:中國通縮源於供過於求 國際問題專家汪浩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中國當前的通縮現象源於結構性供過於求,反映產能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層問題。從房地產到電動車,各行業都存在供需失衡的情況,這是結構性問題,有長期惡化的趨勢。 「習近平不懂經濟,只關注降低物價,但忽視企業獲利的重要性。隨著產品價格下降,企業難以盈利,越賠越多。最終被迫裁員,導致失業率上升。百姓失去工作,物價再便宜也無用,」汪浩認為,這種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結構只考慮共產黨的利益,而非一般老百姓需求,導致經濟運行長期供需不平衡。 彭博解讀,中國的消費者通脹進一步減弱接近零,已連續4個月放緩,這對政府試圖通過經濟刺激措施消除通縮,並提振需求的努力來說是一個挫折。北京的擔憂在於,持續的價格下跌周期可能長期抑制家庭支出,嚴重損害企業營收,進而阻礙投資,並導致進一步的工資削減和裁員。 CNBC指出,持續接近零的消費者通脹率表明,中共仍在努力應對疲弱的國內需求,這引發了通縮的陰影。盡管北京自去年9月以來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包括降低利率、支持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以及增加銀行貸款,但消費仍未能明顯回升。 賴榮偉:中共美化數據後仍顯示通縮惡化 TIA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對本台表示,中國經濟數據的可靠性受到廣泛質疑,PPI數據被認為美化過,依然是負成長,顯示實際通縮問題的嚴重性,這種結構性問題在2020年疫情爆發前已有跡象,疫情後進一步惡化。投資、消費、出口三大經濟支柱相互影響,經濟問題並非短期內可改善,即便官方數據顯示改善,造假的可能性也很大。他說:「從投資角度看,全球對中國的投資雖未完全脫鉤,但實際上正在減少,顯示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下降。」 《華爾街日報》:高善文惹怒習近平遭禁言 中國經濟下行,境內經濟學家解讀數據高度敏感。12月時,中國經濟學者高善文和付鵬,兩人發表的言論與主流的「唱響經濟光明論」相違背,兩人的微信及短視頻等社交媒體帳號都遭到封鎖。 近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揭露,習近平下令對國有券商國投證券(SDIC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展開調查。高善文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一家中國智庫舉辦的論壇中,質疑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的可靠性。高善文說:「我自己的猜測是過去兩到三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數字平均可能在2%左右,盡管官方數字接近5%。」 「習近平要求『數據姓黨』,黨要有什麼數據,就要做出什麼數據來,」汪浩表示,從實證數據和生活狀況來看,中國的消費、基建投資等均處於低增長,所有的細項數據都欠佳,硬要疊加支撐高增長率的數據。若要湊足官方預期的增長數字,只能依靠數據造假。 中國GDP預測5%「隱形紅線」 經濟觀察網報道,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2025年中國經濟預測。「2025年中國的GDP增速初步預計在4.8%左右,但是如果各項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增量政策措施能夠有效落地,並且產生成效,2025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左右。」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翠紅研究員表示。 「2025年中國要達到4.8%和5%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否過於樂觀?」賴榮偉表示,中共官方數據的准確性和統計是否符合國際標准令人存疑,更多像是一種「信心喊話」。而且他們似乎不敢把目標調低到4%以下,更不敢接近3%,而「5%」的增長率從2020 年以來,更像是一條被揣摩出來的紅線。 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去年12月將2025年中國GDP增長預測從4%上調至4.2%,較樂觀的高盛去年10月將2025年中國GDP增速預期從4.3%,上調至4.7%,都未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