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取消「城管」编制 受气多年的民众高兴吗?(图)
 2016年8月11日,贵州遵义城管飞踹老人的视频在网路流传,当局后来证实了此事。(视频截图) |
【人民报消息】近日,多个地方政府宣布取消部门,这能否意味著「欺压百姓」多年的势力在地方政府层级就此消失?
继广西省北海市上个月宣布撤销「综合行政执法局」,内蒙古赤峰市、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等地政府也在近日调整编制,改由其他单位(例如上级机关「赤峰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或更名后的下属机关「甘州区城市管理局」)承接原城管的相关职责。澎湃新闻援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上述举措并非撤销,而是对城管部门进行拆分和重组。此外,从名称上来看,也淡化了城管「执法」的意味,而更强调「管理」。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中共城管自1997年设立以来,负责城市街道的秩序和出行畅通,协助警察执行与刑法无关的行政规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任务便是「驱赶」流动摊贩以维护「市容」及卫生。多年来,城管在街上和民众引发各种冲突的报导不曾断过,民众时常能目睹或听闻城管残酷对待乞丐、骚扰无照小贩、强拆居民住宅或没收财物的情况,与居民发生流血冲突甚至致死的事件也不在少数;2008年发生湖北天门城管杀人案,将天门市水利建筑公司总经理魏文华围殴致死,引发舆论关注。
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2012年《给我打,全部收掉》的报告,记录了2009年中至2011年底期间中国6个城市城管的人权侵犯行为。受害者披露他们被虐待的经历,包括被打耳光、推跌、拳打脚踢,还有车子被扔到路上等。据纽约时报报导,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的民调也显示,城管因其「形象最差」成为最不受民众欢迎的公职人员。
旅美独立学者、政治评论人士邓聿文指出,城管部门的消失在舆论上可能会受到民众肯定,但如果管理、执法模式不变,依旧难以缓解长久以来人民与城管之间的冲突或歧见。
去年从河北承德移居美国、在国内从事小餐馆生意近20年而常与城管打交道的王君平告诉自由亚洲电台,城管和交警一样有其存在的必要。但从中央到地方「上梁不正下梁歪」,导致一些城管「欺软怕硬,有的官员付了金,拿城管名义作为敲诈;也有些收了摊贩的钱,于是睁一只眼闭一眼」。当中,又以大城市的城管和摊贩都为外地人没有什么感情基础,龃龉和冲突更是常常发生。
王君平说:「(城管)看哪家不高兴或心血来潮,或是上面有规定,就运动式的执法……。(也有的)看见谁不顺眼了,上来就抄,拉了就走。」
针对城管人员未来如何去向,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表示,城管并非国家编制的公务员,而是由地方政府财政供养,有的还可能是由当地保安公司收编用来协助警察工作的雇员。他们当中很多来自失业人口、来自外省的农民工,甚或是经常浪荡街口没有正儿八经工作的社会底层民众。这些人被地方政府招用成为打手,但在引发民怨或财政紧张时又往往成为当局代罪的牺牲品。
蔡霞说:「那个保安公司,我都不知道还会不会存在了。他们这些人是属于当政府财政有能力支付的时候,政府花钱雇佣他们作为劳动力……。而当政府财力不够的时候,他们首先就是被政府解雇,意味著他们自己就是失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