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逃的訂單資金 被這兩國接收了(圖)
2024年2月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經濟放緩的中國、逐步崛起的印度,以及經濟面持續好轉的日本,3大經濟體在亞太區形成新局面,雖然中國在2000年代初期創造,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2020年疫情爆發、與美國關係陷入僵局,外資撤離與房地產暴雷使經濟深受打擊,去年經濟規模降至美國的64%,中共黨魁習近平推崇的「中國夢」似乎正逐漸變調,反之,具人口紅利優勢的印度則趁勢而起,有意取代中國成為下個世界工廠。
至於日本,在歷經長達30年的經濟泡沫後,經濟似乎迎來了久違的曙光,去年日本股市在外資的湧入下重返榮景,躍升全球股市黑馬,加上日本央行長年實施負利率政策,成功擺脫通縮困境,推動薪資及內需消費成長,而疫後回流的大批觀光客再為日本經濟注入活水。
中國經濟全面衰退,民眾消費疲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現倒閉潮。(Getty Images) |
通縮+失業率高 中國經濟陷危機
中國經濟面臨哪些困境?近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恆大、碧桂園等接連爆發債務危機,由於相關產業約佔中國GDP的25%,拖累其經濟表現,此外,疫後解封並未迎來強勁的復甦,反而陷入通縮困境,去年12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突顯內需疲軟的窘境。
日前中共公布2023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成長達5.2%,雖符合經濟學家預期與北京當局的目標,但若撇除疫情期間,這是中國經濟自1990年以來最慢的成長水準,顯示房地產業與消費者信心的低迷,已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數據引發外界質疑,日媒《產經新聞》指出,去年中國實質GDP成長率應為負成長,認為中共隱瞞真實經濟數據,也意味著投資中國的風險將增加。
在勞動市場方面,中國16~24歲青年失業情況大增,去年6月青年失業率衝至21%,但北京大學學者認為,該國實際的青年失業率恐達4成,爾後北京當局便暫停對外發布數據,直到今年1月又再次公開,雖然失業率降至14.9%,但優化過的數據真實性與可信度同樣備受質疑。
短期內中國仍將面臨全球經濟放緩與出口疲軟的衝擊,加上外資撤離、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問題,今年開局以來,中國股市持續下探,自2021年2月中股達到峰值以來,滬深300指數下跌約47%,恆生指數也下降約49%。
日圓貶值、疫後觀光業復甦,帶動經濟成長。 (Photo by Buddhika Weerasinghe/Getty Images) |
日圓貶值 吸引大量外資
疫情、區域戰事與衝突所引發的全球通膨,促使多國升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堅守貨幣寬鬆政策,使其與美國的利差擴大,日圓也隨之走貶,進而推升國內通膨,雖加重日本民眾的生活成本壓力,但同時也扭轉該國多年來的通縮局面,負利率也有望告終。
日圓貶值為日本帶來一些益處,像是降低了觀光客旅日的成本,順帶提高外國遊客的消費力,促進日本經濟成長、創造相關工作機會;此外,在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持續加碼日股的助攻下,外資紛紛湧入日本股市,帶動其2023年表現相對亮眼,日經225指數去年漲幅達30%,躍升全球股市黑馬,並居亞股之冠;日圓弱勢也推高日本出口競爭力,企業營利好轉的同時,帶動其資本支出大增以及加薪風潮。
值得注意的是,日圓貶值導致日本2023全年GDP換算美元後縮水,恐被經濟處於低迷的德國超越,從全球第3跌至第4,《日經新聞》指出,導致日德GDP逆轉的原因,除了日元貶值,也與日本長期依賴貨幣寬鬆與財政刺激經濟,而非改善並提高經濟實力有關。
印度極具潛力 經濟有望超德趕日
印度無庸置疑是近年外資認為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其人口已超過14億,超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且平均年齡相比中國更加年輕,被市場看好有望成為下個世界工廠,印度總理莫迪(Modi)也高喊「印度製造」的口號,盼吸引更多外資進駐。
國際貨幣基金(IMF)先前預測,印度2023、2024年GDP均有望超越6%,到了2027年,經濟規模有望超越德國,並在2029年超前日本,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
而隨著美中對立情況加劇,外資陸續撤出中國,並將目光轉向印度、越南,像是特斯拉(Tesla)有意斥資20億美元在印度設廠、蘋果也逐漸將供應鏈轉移至印度,目標是2025年將印度製iPhone比例提高至25%。
然而,印度的崛起同樣伴隨著危機,像是基礎建設不足,以及社會中仍存有的階級意識與性別問題,加上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儘管人口龐大,勞參率依舊低迷。此外,隨著人口持續增長,也引發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據統計,印度2022~2023年的青年失業率高達45.4%,莫迪若想實現美好的「印度夢」,當前仍有許多挑戰得解決。△
(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