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一條視頻得到熱烈回應:不管多難 天還會再藍 !(圖/視頻)
 
2023年7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金欣綜合報道)近日,一則「孩子問我,這是什麼國旗」的視頻在大陸網絡流傳,並得到許多網友熱烈回應。 視頻顯示,一名小朋友站在展櫃前,展櫃中是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展櫃後面的牆上寫着「臺兒莊大捷」。視頻的畫面還有「勿忘先烈,吾輩自強」的字樣。 而網友們圍繞着「這是什麼國旗?」給出了許多精彩的回答: 「我們的國旗」、「中國」、「天下爲公旗」、「中華抗戰旗」、」國人抗日的旗幟「、「中華民族脊樑骨國旗」、「大中華民國萬歲!」 底下有許多人貼上大拇指與合十的圖案。 有網友直接把電影《黃飛鴻》第二集《男兒當自強》中,孫中山的臺詞發在跟帖中:「但願朝陽再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灑滿地!」、「皓東兄,你的精神我們會銘記」。 據記載,陸中桂,字獻香,號皓東,是與孫中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也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光緒二十一年因發動革命起義被清政府拘捕遭處死。被孫中山稱之爲中國「爲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
有人問到,「這是哪裏?這個國旗在哪兒?我想去看看」,有人馬上回復說:「大海對面依然飄揚」。「文明擦肩而過」。 接下去的跟帖更加精彩: 「天還會再藍。」 「一定!」 「我依然相信會有那一天。」 「希望褪去鮮豔的顏色(紅色),還藍色天空」。 「大陸永遠是中華的一部分」。 「清醒!」 「看到評論,就知道中國還是有很多明理之人。」 「我們這一輩年輕人大有希望」、「我依然相信會有那一天」、"一定會"。 「這是曾經飄揚在大陸這片土地上的國旗,也是抗戰的國旗。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可是也是代表曾經的中國。現在也是我們的兄弟,都是中國人。歷史不能忘,歷史更不可恥。」 一位網友介紹說,「這個本來有上千條評論,幾乎都是希望民國回來的,但是沒一會就被刪完了」。 這個視頻傳到海外,在推特也得到不少回應。 「淪陷區有清醒的人越來越多,我在淪陷區深有同感。」 「不敢相信,這段視頻讓我重拾對民國的信心,因爲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朋友和國旗,畫面如此美好。評論區有一句亮了:『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不管多難,天會再藍!我們一定會光復國土,告慰先烈!」 「美軍來了,我帶路!國軍來了,我參加!」 「中國5000年的歷史裏,只有中華民國實現了民主和全民投票。」
中共發行的蘇區貨幣,上面有列寧的頭像。以及「武裝保衛蘇聯」的標語。(推特截圖)
中共是入侵中國的邪惡外國勢力 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併發行以列寧爲頭象的貨幣,正值918國難當頭之時,中共卻在中華民國境內成立國中之國,連標語都是「武裝保衛蘇聯」,足以證明中共是一股入侵中國的邪惡外國勢力,其心中的祖國是蘇俄,不是中國。 下面是在推特上看到的相關歷史資料,看過後就會明白誰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帝王世襲制度的是中華民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的是中華民國,國軍在抗日戰爭裏陣亡了321萬人,將領陣亡268人。抗日戰爭勝利是在1945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才成立的國家,抗日的中流抵柱怎麼可能是共產黨?是日本侵略中國,削弱了國軍的力量,1945年之後4年的內戰,國軍當然輸……」 「經常有大陸人指責中華民國先剿共然後才抗日,但那是因爲在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華後的兩個月。1931年11月7日,中共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併發行以俄國人列寧爲頭象的貨幣,在918國難當頭之時,中共卻成立國中之國,本來就該先剿共……」 「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中蘇兩國在黑龍江發生領土糾紛,中共高喊『武裝保衛蘇聯』,聯合外族蘇聯來攻擊中國的國民政府。」 「共匪鬧獨立,擾亂戰爭大後方國家經濟!最後污衊蔣公剿共不抗日,真不要臉!」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查封北京蘇聯使館,發現顛覆中華民國的指令,才有了4月12日清黨,攘外必先安內!」 「可惜剿共太遲了,如果當初張學良把周恩來斃了什麼事都沒有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二次北伐除共匪,春風再度秋海棠……驅逐馬列,驅逐韃虜,剿滅共匪……光復大陸,收復失土,復我河山,解救同胞,還都南京,復興中華文化,完成國父遺願,恢復我們祖國的榮光!」△
 
分享:
 
人氣:53,06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北京洪水暴漲橋梁被沖塌,災情泛濫,嚇壞民眾!
北京洪水暴漲橋梁被沖塌,災情泛濫,嚇壞民眾!
清版黃粱夢,驚心奇幻之旅🔥從寒士到權貴,從神童到天人,
清版黃粱夢,驚心奇幻之旅🔥從寒士到權貴,從神童到天人,
繼續挖! 🔥秦剛與中共海盜船黑箱迷霧! 🔥外交部突變臉秦剛資料恢復,
繼續挖! 🔥秦剛與中共海盜船黑箱迷霧! 🔥外交部突變臉秦剛資料恢復,
火箭軍🔥全軍覆沒,司令員李玉超、副司令員劉光斌等落馬,
火箭軍🔥全軍覆沒,司令員李玉超、副司令員劉光斌等落馬,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