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哈馬斯又演砸了 以色列的創新戰術出乎外界預料(圖)
 
老魚有話說
 
2023年12月4日發表
 
巴勒斯坦的表演藝術家們用洋娃娃冒充遇難兒童,控訴以色列的轟炸,因為忘記給洋娃娃打馬賽克,穿幫了。(視頻截圖)
【人民報消息】在這波由恐怖襲擊引發的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戰爭中,真正引人註目的軍事行動其實並不是很多,反而是雙方的宣傳戰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畢竟,在軍事上,哈馬斯原來準備和以色列打巷戰,但以色列卻給他們來了一個拆遷戰。 所謂“拆遷戰”,就是先用空襲對哈馬斯的主要地道樞紐進行精確打擊,之後用大型防彈推土機開路,一邊拆毀哈馬斯的地道等軍事設施,一邊用坦克和步兵步步為營進行推進。 這也算是以色列國防軍在世界軍事史上為城市攻防戰做出的一種創新。但這種打法有點像曾國藩當年搞的步步為營的“結硬寨,打呆仗”,好用是很好用,可觀賞性就比較差了。 但雙方在宣傳上的較量就精彩多了。 先看一下這段視頻(萬維讀者網本新聞編者註:由於原視頻只能在手機端播放,故此處僅提供截圖,望讀者海涵!)。 這段視頻裏,一個巴勒斯坦老大爺在抱著自己據說是被以色列空襲炸死的嬰兒,在控訴以色列在加沙軍事行動造成的平民傷亡。呼籲大家要求以色列軍隊盡快撤軍。 但有細心的朋友就發現了,這個老大爺抱的孩子居然特麼的是個假的啊! 有朋友說,估計是因為這段時間以色列逼得太緊,哈馬斯們的經費不足,導致群眾演員們有點濫竽充數了。 畢竟巴勒斯坦的表演藝術家們以前還是很專業的,這次居然演砸了。 事實上,哈馬斯的宣傳系統用洋娃娃冒充遇難兒童這種操作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在加沙的醫院就曾經發生過。 而他們之所以敢這麼公然調戲公眾的智商,主要是因為以前被哈馬斯控制的攝影師們會在電視臺等媒體播出的時候,給嬰兒的部分打上馬賽克,這樣普通人就根本看不出來了。 但這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視頻的原片流出來了,導致出現了嚴重的演出事故。 被釋放的以色列人質們也說,他們被釋放的場景是哈馬斯預設好的。 哈馬斯甚至還要求人質們給自己寫感謝信。 其實哈馬斯這次釋放人質的操作是很講究的,被釋放的人裏,基本都還有一個或者多個家人或親戚還在哈馬斯手裏,這樣就能保證出來的人不會亂講話。 昨天,哈馬斯的外交部副部長Ghazi Hamad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公開表示:“還有多少人質活著我不知道,數字不重要。” 有意思的是,雖然對自己手裏有多少人質這麼重要的數據都不知道,但他們對加沙在戰爭中死亡的平民的人數卻掌握得一清二楚。 您說厲害不? 而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最高領導人葉海亞.辛瓦爾昨天還號召加沙人民起來消滅以色列,他說:十月7日對以色列的襲擊只是開始。 由此可見,那些給哈馬斯洗地、說哈馬斯對人質非常好的人,工作難度真的是越來越大。畢竟,這種公然無視平民生命安全的恐怖主義言論,確實是太難洗了。 這幾天,外界都在關註停火協議結束之後,以色列和哈馬斯會怎麼走? 答案已經有了,那就是繼續幹! 今天,以色列總理高級顧問馬克·雷格夫早些時候對媒體表示:與哈馬斯的停火協議談判已經徹底破裂,今天早上,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先發射了第一枚火箭彈。 隨後,他說:向哈馬斯施加軍事壓力是加速釋放人質的方法。暴力是“哈馬斯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 他還表示:以色列會發傳單和設“安全區”來確保平民安全。 我們會事先公布將要進攻的地點,這可以讓平民知道需要去哪裏才安全。 我們將繼續戰爭,直到實現所有目標。 正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昨天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我發誓要擊敗哈馬斯,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 與此同時,美國也指責哈馬斯違反停火協議,從加沙向以色列中部、南部發射火箭彈。 以色列國防軍隨後宣布,在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恢復對以色列火箭發射後,以色列軍隊已經襲擊了哈馬斯在加沙的200個目標。 以色列國防軍表示,他們襲擊並摧毀了加沙境內的兩支哈馬斯小隊。 一份聲明稱:“以色列空軍……消滅了兩個向加沙地帶的以色列國防軍發射迫擊炮彈的恐怖分子小隊。” 另外,黎巴嫩真主黨也再次對以色列發動了襲擊,以色列則以空襲和炮擊作為回應。 有些軍迷喜歡說:“火力就是正義”。 我原來其實不太認可這句話,但正如以色列的發言人所說的那樣,對哈馬斯這樣只能聽懂“暴力”的人來說,火力確實就是正義!△
 
分享:
 
人氣:73,36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中植系爆雷 富人也被收割!可能是最慘的一次,
中植系爆雷 富人也被收割!可能是最慘的一次,
民眾恐慌 浙江要求囤10天糧 !北京成重災區 兒童醫院晝夜繁忙!
民眾恐慌 浙江要求囤10天糧 !北京成重災區 兒童醫院晝夜繁忙!
恐怖籠罩中國:凶兆 北京現血色天空;民眾恐慌 多地爆核酸
恐怖籠罩中國:凶兆 北京現血色天空;民眾恐慌 多地爆核酸
過不下去了,移民吧!大批中國富人逃離帶走1500億美元。金條、
過不下去了,移民吧!大批中國富人逃離帶走1500億美元。金條、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