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我要吃飽飯!天津深圳西安封控引集體抗爭(圖)
 
2022年1月23日發表
 
天津、深圳和西安接連爆發羣體抗議事件。天津一名男子向政府喊話「我就是要吃飽飯」,隨即被抓。(視頻截圖)

【人民報消息】天津、深圳和西安接連爆發羣體抗議事件。網傳視頻顯示,一名天津男子向政府喊話:「我就是要吃飽飯!」該男子隨即被抓。北京冬奧將近,中共爲實現所謂疫情「清零」,實施嚴苛的封控措施導致民衆食物匱乏,生活陷入困境,各地抗議事件不斷。 外地人吃不上飯 向天津當局討說法 據海外媒體報導,1月17日晚上,天津西青區大寺鎮大批外地務工人員因爲沒有食物、吃不上飯,爆發集體抗議事件。 視頻中,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的男子站在車頂上高喊:「外地人沒錢吃什麼,我就是要吃飽飯!」 男子的抗議言論得到民衆熱烈鼓掌響應。隨後,大批警察到場鎮壓,抓走這名男子,引發大批抗議民衆在現場高喊「放人」! 推特網友「幸運草Lucky clover」表示,17日天津西青區大寺鎮李莊子村、赤龍鑫園、赤龍瀾園等小區發放救助物資,但只給本地人,不給在該小區租住的外地人,從而導致當晚赤龍瀾園爆發這場抗爭。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赤龍家園附近一小區業主王浩(化名)18日向記者證實,當天當地髮菜,但外地人沒有份,搞得人家連飯也做不了,所以聚在那裏抗議。 他說,該小區出現一例確診者,變爲管控小區,自9日早上就出不去了。「我是做裝修的,從9日到現在已經做了6次核酸,疫情當下,根本幹不了活。」 小區說封就封 來不及買吃的 赤龍瀾園居民何曉(化名)向記者表示,他們小區從9日開始封了,「當時說封就封,封得太突然了,都沒來得及買吃的。」 「現在小區不讓進出,但在小區裏可以活動。所以,只能在小區內的小超市買點麵包、泡麵、火腿,不過蔬菜類都已被搶空,沒有貨了。」 他還說,我也是外地人,沒有看到政府發的任何物資,什麼都沒有,天天泡麵之類的,有啥吃啥,湊合着度日。 抗議第二天 各小區解封 據記者了解,在羣體抗議後的第二天,各小區開始解封了。 網上一位叫「我想要哆啦A夢對大雄一樣的陪伴」的網友表示,臨時工因爲疫情不能上班,就沒有工資,還要交房租,還不讓離開天津回家,都熬不住了。全職工有吃有住有盒飯,他們(臨時工)都沒有,住的都是隔斷房,不能做飯,而小區西紅柿甚至要9元一斤。「但鬧完後,整個大寺鎮就解封了,不然還不會解封。」 記者聯繫到參與現場抗議的一名業主,他表示,這邊變相處理完了,算是解決了。但他沒有進一步說明具體情況。 據天津官方通報,截至1月19日,全市已有40個封控區,「人員足不出戶」,小區內24小時有人巡邏值守。 深圳村民要求解封 與警察對峙 深圳羅湖區19日也爆發民衆抗議事件。據網上視頻顯示,大批民衆高喊着與警察對峙,要求當局解封,一名抗議人士被多名警察抓走。 羅湖區田心村村民閩小強(化名)20日告訴記者,參與抗議的是田心村村民,被抓的是帶頭的小夥子,他和村民們出來要求解封,現場聚集了很多人。 閩小強說,田心村從1月11日開始封鎖,說是25日解封,期間村民被封在村裏不讓出去。但一些村民認爲已經封了十天了,不想這樣待着,所以想提前解封出去。 深圳官方通報,羅湖區某公司一名員工確診,與他接觸的人員多集中於羅湖區筍崗街道田心村。從1月11日早上開始,裕田大樓和田心村實行封控管理,人員不進不出。 就19日的民衆抗議事件,記者撥打羅湖區筍崗街道辦事處電話,無人接聽。撥通竹筍派出所電話後,接電話的男子聽說是覈實村民抗議的事情後,拒絕響應,讓找羅湖區公安局統一回答。但記者請他提供電話,則回覆說沒有。 西安居民被迫買高價菜 羣起抗議 西安雁塔區華城國際小區被封了35天,20日宣佈降爲管控區。推特網友「LQAPlus」發文說,雖然降爲管控區,但小區物業仍然禁止業主出去買菜,只能買物業的高價菜。業主下樓討說法,被警察暴打。 「驕傲女孩」推特發文說,西安警方抓了兩個反對高價菜的市民,業主們圍住派出所高喊「放人」! 視頻顯示,華城國際小區1月20日出現近百名業主聚集於門口。大家呼喊着「放人」的口號,向物業討要說法。 分析:「清零」激化社會矛盾 「從西安到深圳還有天津,先後爆發民衆抗議的羣體性事件,這是前所未有的。」時事評論員唐靖遠分析,這種現象折射出中共的清零模式不可持續性。 唐靖遠表示,中共當局把封城清零的極端封控措施常態化、制度化使用,把一種戰時措施在正常生活中大面積反覆使用,其代價高昂的次生災害與成本巨大的人力物力負擔就會顯露出來。 他認爲,極端封控導致基本的食物、醫藥等必備資源供應得不到保障,官員只圖政績和政治正確,政策執行一刀切,不管百姓死活,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 唐靖遠表示,這種模式如果持續下去,這樣的事情只會更多、規模更大、程度更激烈。這不是個別人執行政策方式妥不妥當的問題,而是這種清零模式造成的制度性病症。△

 
分享:
 
人氣:44,61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