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首创心肺复苏术与药物灌肠法(图)
颜雯
2022年1月18日发表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
|
【人民报消息】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案例是这样的:一天,张仲景在外行医,发现一户人家门口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一个人悬梁自缢被发现,周围的人都不知所措。
好在时间并不长,张仲景觉得还能救。他让人赶快将那自缢之人放下来,「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即不要一下就截断绳子,而是要将那人慢慢从绳索上抱下来,平放在被子上;然后让「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就是让一个人用脚踏住他的两肩,手稍稍挽住头发,这样可以使其头部后仰,呼吸道畅通;「常弦弦勿纵之」,是要求急救时始终保持这样的姿势。
与此同时,再让「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就是让一个人有规律地按压那人的胸部,另一个人屈伸他的手臂,通过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压,带动胸腔负压的变化,以帮助其恢复呼吸。
在几个人的配合下,「一炊顷」,也就是烧一锅饭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这个人「气从口出,呼吸眼开」,但张仲景仍要众人不要放松,继续做前面的动作,直至那人清醒过来。
救过来之后,又给他少许的桂枝汤和米汤润喉,直到其能吞咽下去。此外,还让两个人「以管吹其两耳」,刺激内耳以获得辅助功效,张仲景强调「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这段记载无疑表明,东汉时古人就已掌握心肺复苏的核心技术,《金匮要略》中还记载多种抢救猝死的方法,如吹鼻取嚏法、舌下含药法等。
到了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从经络学说论述心肺复苏的急救原理。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张仲景「以管吹两耳」改为「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到了清代,心肺复苏的技术细节趋于完善,包括捻圆气管、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针灸刺激、汤丸促苏等。
除此之外,张仲景在《伤寒论》卷九「蜜煎导方」下记载了灌肠之法。
年少时的张仲景曾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一天,一辆牛车送来一个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张伯祖诊断后认为是「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因此需要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身体很弱,恐怕受不了强烈的泻药。
正在张伯祖犯难之际,张仲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取来蜂蜜,放进铜碗里,就着微火煎熬,边搅边熬,等熬成粘稠的团块,冷却后捏成一头尖的细条状,塞入病人肛门。病人的肠道得到滋润后,很快排便。由于热邪排尽,不久病人就康复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之法。
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的张仲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其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后「大行于世」。
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宋代才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份,涉及了四十多种病的治疗方法,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参考数据:《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国历代名医传》)△
(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