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日發百次癲癇兒 現如今神蹟在展現(圖)
 
2021年5月7日發表
 
詹姆斯.拉伯瑞(右三)與父母及三個哥哥姐姐們全家福照片。

【人民報消息】一名嬰兒患有致命性癲癇,人們以爲他活不到一歲生日,但這個嬰兒如今已18歲,他的診斷結果甚至發生了變化。 詹姆斯.拉伯瑞(James Laberee)現在正健康成長,而且在學習第四種語言。 詹姆斯出生前,他的父母彼得(Peter)和羅斯瑪麗(Rosemary)已經生了三個孩子。 62歲的母親羅斯瑪麗通過電子郵件告訴《大紀元時報》說:「當我和丈夫迎接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我便離開了前途光明的職場。」「那時我37歲。我又生了三個孩子,並決定將自己的管理技能運用到養育和教育孩子中。」 這對父母沒有把孩子送到學校,而是在美國新澤西的家裏自己教三個孩子,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這對夫婦的第四個孩子詹姆斯出生時,他被醫院診斷出患有MMPSI:嬰兒惡性遷移性部份性發作(Malignant Migrating Partial Seizures of Infancy)。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提供的MedlinePlus在線健康信息資源,這種嚴重的癲癇病發作始於很小的年齡,治療的效果往往不佳。 羅斯瑪麗說:「醫院裏有社工和我們在一起,他們告訴我們,詹姆斯可能活不過第一年。」「這感覺就像身體被重擊一下……難以置信,因爲詹姆斯身體如此美麗完美。」 羅斯瑪麗懷孕的過程相對「輕鬆」。詹姆斯出生時體重爲8.5磅(約3.8千克),很健康。然而,他的癲癇發作時很棘手,只有服用各種藥物後,才可控制病情。 「我們非常害怕。」羅斯瑪麗說,「爲他感到害怕,爲我們的未來感到害怕,爲我們整個家庭所遭受的痛苦和損失感到恐懼。」 詹姆斯每天都會有多達100次的癲癇發作,母親的心都碎了。在母親的陪伴下,他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度過了數週。但是,最具挑戰的是向當時年齡爲9歲、7歲和3歲的三個哥哥姐姐們解釋詹姆斯的病情。羅斯瑪麗在Quora分享了一篇文章,題爲「最難告訴孩子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告訴他們上帝可能想讓詹姆斯回去,我們可能無法留住他。」羅斯瑪麗說:「我給他們簡單解釋了一下這種罕見的癲癇症,他們聽後都哭了。」 羅斯瑪麗稱,孩子純真的思想可以解決問題。當孩子們看到他們可愛的小弟弟時,他們相信用愛可以治癒他。他們果然做到了。 「他們不斷地抱住他,向他唱歌,給他讀書,爲他演奏音樂,在詹姆斯抽搐後沒有呼吸時呼叫911。」 詹姆斯出生後的第一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艱難的。羅斯瑪麗告訴記者,「我不確定,如果詹姆斯死了我們該怎麼辦,但我知道前面的最佳途徑就是讓日子過得儘可能正常。」「我們有堅定的信念。我們擁有彼此。我們一起祈禱。」 果然,在神的恩准下,在家庭濃濃的摯愛氛圍中,在衆多醫生、社工和治療師的支持下,神蹟逐漸展現出來了。 儘管詹姆斯常常處在重度鎮靜中,但家人蔘加遠足、生日聚會、郊遊和教堂活動都不會落下他。羅斯瑪麗發現小兒子詹姆斯的癲癇發作越來越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犯病。她倍受鼓舞,將詹姆斯的視頻發送給神經病學家。 然後,他的神經病學團隊對他進行了爲期四天的觀察,僅24小時後就得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結論,在詹姆斯短暫的人生中,他的腦電圖活動第一次正常。羅斯瑪麗說:「他們爲此感到高興和驚訝。」 然後,詹姆斯停藥一年,並且在兩歲半的時候開始走路。羅斯瑪麗回憶說:「當他邁出第一步時,我們都開心壞了。」「老實說,那一刻,我便認爲一切皆有可能。」 詹姆斯在運動技能上落後於同齡人,但他在認知方面很敏銳,學習走路後,他很快學會了閱讀。羅斯瑪麗一直擔心小兒子的癲癇會再度發作,但她稱爲神對她的「四大祝福」的孩子們卻不這樣認爲。 羅斯瑪麗回憶說:「當詹姆斯快10歲時,我的大孩子們敦促他參加家庭學校游泳課。」「我警覺地看着……然後我看見他向前遊了20下。」 「我當時激動的哭了。」她回憶道,「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我也不再擔心了。」 同時,詹姆斯10歲時在醫院的病歷記錄和診斷也發生了變化。 不久之後,他開始表現出語言天賦。他從小就接觸拉丁語,他在巴爾幹半島(Balkans)住了七個月,在那裏他的語言天份甚至贏得了一項獎學金。 羅斯瑪麗說:「他能流利地講馬其頓語,也可以說保加利亞語和俄語。」「現在,他的德語說得愈加流利。」 詹姆斯去了巴爾幹半島後,羅斯瑪麗就重新回到工作中。目前,她是費城兒童醫院策略與創新部門的一名遠程職員。 作爲一名青少年,詹姆斯正在健康茁壯成長,他喜歡舉重、跑步、划船和釣魚。他還喜歡閱讀和遊戲。「他很有趣」,他的媽媽說,「他讓我們每天都笑出聲來。」 「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母親。」羅斯瑪麗說,「每天,我都無限感恩神對我們全家的眷顧。」△ (英文大紀元記者露易絲.貝文(Louise Bevan)/編譯珈銘、李廉和)

 
分享:
 
人氣:24,98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