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不顾名利得失 医者相互推荐成佳话(图)

颜丹




医者同道间互为良师益友,相互举荐、义让功劳之事屡见不鲜,表现出医者互敬、互让的君子风范。

【人民报消息】中国历代有不少名医,他们淡泊名利,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以济世救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一心为他的人生境界。于是,医者同道间互为良师益友,相互举荐、义让功劳之事屡见不鲜,表现出医者互敬、互让的君子风范。

元代名医朱丹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一。当时在江浙一带,还有一位名医的医术与他不相伯仲,此人就是葛干孙。这两人素来交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医术、给病人疗疾。

有一次,当地官员突然中风瘫痪,朱丹溪看过之后说用医书上的方法已经治不了了,但葛干孙却说可以用针法再试试。朱丹溪说即使用针,也只能让官员的半身活动,救不了他的命。

最后,官员的家人执意让葛干孙用针法一试,但结果如朱丹溪所说,没能把官员的病治好。朱丹溪劝他们赶快回去,说:「病人一到家,恐怕就不行了。」后来果真如此。

仅从此事来看,朱丹溪的医术似乎比葛干孙更高。可在朱丹溪看来,葛干孙却能治一般医生所不能治的奇疾,当他遇到棘手的疑难杂症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葛干孙。

有女子得了痨症,朱丹溪已经给她治好,可她脸上又突然长出两块红斑来,一直无法祛除。朱丹溪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对病家说:「不妨让吴中的葛公来试试。只是他豪迈不羁,不受约束,你去请,他未必会来。我给你写封信,你带给他,他看了肯定会来。」病家接过信,立即派船去接葛干孙。

葛干孙看到朱丹溪的信后,果然立刻放下手边的事,跟那送信的人乘船而去。

见到朱丹溪、看过病人后,葛干孙「援针刺之」,隔着衣服在女子的身上针灸,那女子脸上的红斑「应手而灭」。病家十分感激,给葛干孙备下厚礼,可他却笑着推辞道:「我是为朱先生而来,又怎会要你们的谢礼呢?」于是,他分文未取,什么礼物都没拿。

宋代也出现过与之类似的李、王两位名医。那时,江西抚州一带有两位名医,一位姓李、一位姓王,两人都有着不凡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抚州崇仁县有位富人得了病,让人到城里去请李医生,说好病愈后,要以五百吊钱作为谢礼。可李医生治了十来天,富人的病情就是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向病家请辞,让他们另请高明。他说:「其他医生恐怕都不行,只有王医生能治。」当时,这两位医生的医术不相上下,于是病家就去请王医生。

李医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好遇到王医生,他把自己的诊疗过程详详细细地跟王医生说了一遍。王医生听了,很为难地说:「比起您的医术,我可差远了,既然您都不能治,想必我去了也没用。要不,您跟我一同去看看吧!」

李医生回答说:「我就不去了,那病人的脉我已经诊过了,而且也对症下药,并无不妥。我这里还有些药,你都带上。只要你用此药继续治疗,肯定能治好患者的病。」

王医生向来敬重李医生,就照他的话去做了,唯一有所变通的,就是把药材煮成汤剂,让病人服用。短短三天,富人的病就给治好了。

病家依照之前所承诺的,以五百吊钱作为谢礼,但王医生打算把其中的一半给李医生,可李医生却推辞道:「我不能要这笔钱,你治好了人家的病,这都是你劳心劳力所致,我怎能收人家的谢礼呢,这万万不可!」到最后,王医生也没能说服李医生。

十年过去了,这两位医生推让酬劳之事依然在当地广为流传,一直为人所称道。

宋神宗年间,皇九子赵佖经常抽风、痉挛,连御医都治不好。那时,长公主上奏神宗,让民间大夫钱乙来治,结果他用一剂「黄土汤」就把皇九子的病给治好了。

神宗召见他时,半信半疑地问道:「『黄土汤』也能治病?」

钱乙恭敬地说:「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接着,他又说:「其实御医们已经治得差不多了,我只是刚巧赶上了皇子病愈而已。」

钱乙治病有功,却推让自己的功劳,其敦厚、谦虚的品行让神宗刮目相看。后来,神宗将他擢升为四品太医丞。

明代蒋用文自儒而医,老益精练,他是经由之前的太医院史戴思恭举荐而成为御医的。后来,蒋用文被擢升为院判,接着又当上太医院史,颇受皇帝器重。蒋用文病重时,皇帝派人来问他:「你去世后,还有谁能代替你吗?」

蒋用文当即就写下了「沈以潜」的名字,沈以潜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士,在蒋用文的举荐下,皇帝让沈以潜当上御医。后来的事实证明,沈以潜确实是位才德兼备的良医。蒋用文去世之后,皇帝还念念不忘地说:「蒋用文果然能识人,沈以潜并没有辜负他的举荐。」

(参考数据:《异林》、《续医说》)△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1/4/4/72404.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