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一些歷史人物用他們的行爲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 仁義行事的祖逖 晉朝時代,有個叫祖逖的人,生性豁達,視錢財如糞土,爲人特別講義氣。每次他到農民家裏,看到他們生活困苦,就非常同情憐憫,常假託別人的好意,把自己並不寬裕的糧食和布匹拿出來分給他們。 後來京城發生戰亂,祖逖帶領親戚和同鄉幾百戶人到淮泗地方避難。在艱苦的逃難歷程中,他處處爲別人着想,把車子和馬匹都讓給那些年老多病的人,自己徒步行走。他所帶的藥物和糧食也總是毫無保留地分給那些需要的人。正因爲祖逖爲大家做了這麼多事情,那些人才能順利度過難關。大家都把他當作救命恩人,非常敬佩他的人品。 祖逖的義行不勝枚舉:爲了改善百姓生活,他帶頭種田植桑;看到荒郊野外枯骨無人安葬,他不僅埋葬他們,還祭奠一番。 當地百姓爲祖逖的種種仁義之舉而深深感動,於是舉行盛大的酒宴感謝祖逖,有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在酒席上感動得流下熱淚,哽咽着說:「我已是個快入土的人了,沒想到臨死之前,卻得到了另一再生父母。我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好遺憾了啊!」 祖逖死的時候,百姓悲痛至極,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般。祖逖如此深得民心,這都是他一直按照仁義行事的結果。 改掉壞風氣的辛慈母 隋朝時代,有個叫辛公義的人在岷州做刺史。當地有個不好的風俗,只要有人生了疫病,不管會不會傳染,全家的人都躲避開,沒有人去看他一眼,一點都不講孝義。因此,多數生了疫病的人都因缺乏照顧,最後自生自滅,孤獨死去。 辛公義到任後,決心改掉這個地方的壞風氣,就下了這樣一個命令:「凡是得了病的人,一律派人用轎子抬到衙門裏,然後由官府請醫生精心醫治。」 等病人醫好了,辛公義就叫他們的家人和親族接回去,並意味深長地對他們說:「假若這個病真會傳染,那我早就死了,我怎麼還會站在這裏跟你們說話呢?」那些人都很信服他的話,對他感激涕零。 從此以後,那種不顧病人的壞風俗不攻自破,慢慢銷聲匿跡。因爲他救活很多人,全縣的百姓都感激地叫他「辛慈母」。 (參考數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