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黃曆新年以後,國內很多常用藥價格大幅上漲,一些低價常用藥與兩三年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漲價,最多的上漲了900%,而當局的政策被認爲是藥界亂象的重要因素。 常用藥品價格大幅漲價 近期,國內多家媒體報導藥店中的常用藥品大幅漲價。據《北京日報》報導,複合維生素B在2015年的價格爲1.5元(人民幣,下同),到了去年底漲至10.5元,漲幅高達600%,痢特靈從2015年的3元漲至去年底的9元,漲幅200%。 《健康日報》的消息也顯示,2018年大陸中成藥漲價成常態,如川貝枇杷糖漿由原來的一瓶19元漲到29元,雲南白藥氣霧劑一盒由27.3元漲到41.6元,桑菊銀翹散由20元漲至38.5元,複方黃連素片由8.8元上漲至12元,清肺化痰丸由16.4元上漲至28.5元。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有的藥漲幅一個月內超過50%,更有甚者漲幅高達900%。甘草片原來1.5元100片,現在十幾元一板,只有七八粒。 重慶一位公立鎮醫院藥房負責人表示,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漲幅較大,原來一支0.5元,現在一支要7元多。靜脈用丙種球蛋白注射液原來100多元,現在要600多元,還有速尿注射液原來0.5元,現在也要3.5元。 該負責人還表示,廠家嫌有些低價藥不賺錢,已經不再生產,還有銷售公司因爲一些常用藥賺錢少,不進貨而導致缺貨,有一部分已停產,往往會發高價藥來代替。 常用藥斷貨 經銷公司不配送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近幾年來,國內很多在基層醫療機構和民衆中口碑非常好的廉價藥和常用藥斷貨,如治療跌打損傷的正骨水,外面街上私人老闆開設的藥店都可以隨便買到,但是正規衛生院反而沒有。 西部一家鄉鎮衛生院院長介紹,我們衛生院需要的藥物,以前兩家公司就可以配齊,現在跟七八家籤協議反而配不齊。比如心衰患者急救用的臨床常用藥西地蘭,價格不貴又實用,但這個藥現在消失了,採購不到。 一位縣衛計局官員披露,還有個普遍現象,一些藥品更換名稱和包裝後,價格便從幾元變成幾十元。 而2016年5月《經濟參考報》曾刊登一篇文章披露,各級經銷商對進口藥的加價達到40%左右。 民衆愛用藥買不到 官方政策有問題 業內人士介紹,藥品短缺原因多種,主要有原料藥生產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和投機壟斷性因素。 報導說,短缺藥品大都是廉價藥和婦兒專科、急(搶)救藥,藥品利潤低,藥廠面臨越生產越虧本的窘境,而官方對這些藥品生產的扶持配套政策不完善。 近期,當局推行「兩票制」(只許兩次開發票),多個流通環節縮短爲兩個環節,但西部某省區衛健委一位處長表示,製藥企業和藥品經銷商有一個調整利益過渡期,導致一些藥品配送不及時,「擇貴而送」或不配送,這成爲藥品出現短缺的重要原因。 這些現象並非個案,尤其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較爲普遍。如治療腰痛的複方氯唑沙宗膠囊、治療痛風的別嘌醇膠囊、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注射液以及用於外傷止血的雲南白藥粉等供應都跟不上。 至於藥價上漲的原因,報導認爲,與原料藥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漲和營銷費用增加有關。 而壟斷是原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業內人士認爲,目前的價格壟斷,原因之一在於當局對原料藥企業的審批制度,造成批文的稀缺性,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生產。現行《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生產企業生產藥品所使用的原料藥,必須具有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核發的藥品批准文號或者進口藥品註冊證書、醫藥產品註冊證書。 有評論人士認爲,藥廠追逐利益,不願意生產民衆需要的大衆藥品,而去生產那些高價藥,逼得民衆沒有選擇的餘地。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中共將醫療行業變成賺錢的產業,權力尋租現象氾濫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