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黄历新年以后,国内很多常用药价格大幅上涨,一些低价常用药与两三年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涨价,最多的上涨了900%,而当局的政策被认为是药界乱象的重要因素。 常用药品价格大幅涨价 近期,国内多家媒体报导药店中的常用药品大幅涨价。据《北京日报》报导,复合维生素B在2015年的价格为1.5元(人民币,下同),到了去年底涨至10.5元,涨幅高达600%,痢特灵从2015年的3元涨至去年底的9元,涨幅200%。 《健康日报》的消息也显示,2018年大陆中成药涨价成常态,如川贝枇杷糖浆由原来的一瓶19元涨到29元,云南白药气雾剂一盒由27.3元涨到41.6元,桑菊银翘散由20元涨至38.5元,复方黄连素片由8.8元上涨至12元,清肺化痰丸由16.4元上涨至28.5元。 据《21世纪经济报导》报导,有的药涨幅一个月内超过50%,更有甚者涨幅高达900%。甘草片原来1.5元100片,现在十几元一板,只有七八粒。 重庆一位公立镇医院药房负责人表示,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涨幅较大,原来一支0.5元,现在一支要7元多。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原来100多元,现在要600多元,还有速尿注射液原来0.5元,现在也要3.5元。 该负责人还表示,厂家嫌有些低价药不赚钱,已经不再生产,还有销售公司因为一些常用药赚钱少,不进货而导致缺货,有一部分已停产,往往会发高价药来代替。 常用药断货 经销公司不配送 据《经济参考报》报导,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在基层医疗机构和民众中口碑非常好的廉价药和常用药断货,如治疗跌打损伤的正骨水,外面街上私人老板开设的药店都可以随便买到,但是正规卫生院反而没有。 西部一家乡镇卫生院院长介绍,我们卫生院需要的药物,以前两家公司就可以配齐,现在跟七八家签协议反而配不齐。比如心衰患者急救用的临床常用药西地兰,价格不贵又实用,但这个药现在消失了,采购不到。 一位县卫计局官员披露,还有个普遍现象,一些药品更换名称和包装后,价格便从几元变成几十元。 而2016年5月《经济参考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披露,各级经销商对进口药的加价达到40%左右。 民众爱用药买不到 官方政策有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药品短缺原因多种,主要有原料药生产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和投机垄断性因素。 报导说,短缺药品大都是廉价药和妇儿专科、急(抢)救药,药品利润低,药厂面临越生产越亏本的窘境,而官方对这些药品生产的扶持配套政策不完善。 近期,当局推行「两票制」(只许两次开发票),多个流通环节缩短为两个环节,但西部某省区卫健委一位处长表示,制药企业和药品经销商有一个调整利益过渡期,导致一些药品配送不及时,「择贵而送」或不配送,这成为药品出现短缺的重要原因。 这些现象并非个案,尤其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较为普遍。如治疗腰痛的复方氯唑沙宗胶囊、治疗痛风的别嘌醇胶囊、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注射液以及用于外伤止血的云南白药粉等供应都跟不上。 至于药价上涨的原因,报导认为,与原料药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和营销费用增加有关。 而垄断是原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价格垄断,原因之一在于当局对原料药企业的审批制度,造成批文的稀缺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生产。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所使用的原料药,必须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药品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医药产品注册证书。 有评论人士认为,药厂追逐利益,不愿意生产民众需要的大众药品,而去生产那些高价药,逼得民众没有选择的余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中共将医疗行业变成赚钱的产业,权力寻租现象泛滥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