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故曰,德莫大于仁,而祸莫大于刻。

【人民报消息】《群书治要》卷四十二《新序》记载:「盖德厚者报美,怨大者祸深。故曰,德莫大于仁,而祸莫大于刻。」意思是说道德深厚的人一定会获得吉祥美好的回报,与人结怨太多的人,一定会招来深重的祸患。所以说,没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没有比苛刻更大的祸患。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陈述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范仲淹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即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范仲淹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流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有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于是问仁宗:「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样呢?」仁宗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 景佑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困苦。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曾经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家中用度十分节俭,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他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爱护百姓,彬、庆二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带数百人而来,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默默中是非有定,冥冥内赏罚无私。」范仲淹一生无私为民请命,为百姓造福,他的功绩流芳千古,范氏一门有多人在史书中留美名。正所谓「天道昭明,扶持正直;神灵显赫,庇佑真诚」。范仲淹有四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全部有才德并且显贵,在朝为官;范仲淹的孙辈当中,德才兼备并且显贵为官的也有多人。 《宋史》称赞范氏一门,「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历尽将近千年的沧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传颂至今,为历代所推崇。范仲淹积大德而遗福子孙的事也给后人留下启示。 (参考数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文正公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