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城市傳統葡萄園」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歷史,以庭院式栽培爲主,至今仍沿用傳統的蓮花架栽培方式,適於觀賞和乘涼休閒。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爲全球第一個入選的城市農業文化遺產。 相傳,宣化牛奶葡萄,是由2100多年前的西漢張騫從西域引入。現存歷史數據記載,其栽培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據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考證,宣化牛奶葡萄栽培歷史,應該在1800-1900年之間。1000多年前的遼金時期,牛奶葡萄逐漸由皇宮和寺廟引入尋常百姓家。明清時期,宣化牛奶葡萄種植更加廣泛,爲皇家貢品。 蓮花架栽培 宣化地處陰山山間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柳川河、洋河環繞城郭。宣化葡萄主要集中在宣化城市北部的觀後、大北、廟底等城中村,栽培於百姓的庭院中,葡萄種植生產與農戶日常生活融入到一起,獨特的蓮花架型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景觀。 蓮花架,又叫「漏斗架」。漏斗架種植中,架面上大大小小的100根杆子,有交錯、有連接、有嵌入,相互關聯着,葡萄也修剪成扇形,貼合在架面上,這樣形成了弧形的堅固的整體,減弱了塞外狂風的衝擊。 2013年6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種植面積1570畝,現有的葡萄,都是百年以上的老藤,其架式結構非常獨特,將20-30棵葡萄集中種植在一個5-10平方米的圓坑內,在葡萄樹周圍搭架子,葡萄藤從中間向四周攀爬,向外呈圓形傾斜輻射,形成中空的漏斗形,架形美觀,聚水、聚光、聚肥、防風、透氣作用好,產量高,穩產性好。 爲自給自足,農戶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空間和土地,種植蘋果、棗樹、杏樹等經濟樹種,蔬菜、部份農作物以及花卉等,形成了「空中掛着葡萄、中間長滿瓜果、地面蔬菜鮮花」的多層次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也營造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立體景觀。 與佛教文化相融 體現天人合一 相傳葡萄的引進與佛教有關,一些僧人們在菩提樹下、蓮花座上參禪悟道,但寒冷的北方無法種植菩提樹,於是有和尚將葡萄種於寺廟之中,採用圓錐形的漏斗架,讓其生長成「蓮花」狀,以達到潛心修佛、功德圓滿的心願。所以,唐朝時,宣化牛奶葡萄只在規格較高的寺廟中種植,後來才擴散到大戶人家、尋常百姓家,當時,人們稱葡萄爲「聖果」、「仙果」。 漏斗型葡萄架,「大蓮花」的底部、上部修葺成圓形,架體搭建成立體的方形,呈現「外圓內方」,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