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剛正不阿 爲民造福的蔡襄(圖)
 
陸文
 
2016年2月20日發表
 
蔡襄以正直端方、敢於堅持正義而名垂青史。

【人民報消息】蔡襄,字君謨,北宋興化軍仙遊(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從小立志高遠,學習勤奮,十九歲即以開封府鄉試第一的成績考取進士,官至翰林學士、三司使,以正直端方、敢於堅持正義而名垂青史。 景佑三年,時任吏部員外郎的范仲淹因上書條陳時弊觸怒朝中權貴,被貶至饒州任知州。諫官和御史都閉口不敢說話。唯有祕書丞餘靖和太子中允尹洙爲范仲淹辯護同時被貶;館閣校勘歐陽修致信諫官高若訥《與高司諫書》,指出其虛僞、諂媚,身爲諫官不但不救護忠良,反而迎合權貴進行詆譭,歐陽修因此也被貶爲夷陵縣令,三人均被流放邊遠僻地。 當時,任職館閣校勘的蔡襄年僅二十五歲,他見正直者被貶,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作《四賢一不肖詩》組詩,詩分五首共計1,300多字,分別讚揚範、歐、餘、尹爲「四賢」,高若訥爲「一不肖」,褒賢貶奸。此詩一出,京城內外,士人爭相傳抄,大有洛陽紙貴之勢。就連契丹使者也買回去張貼在幽州館。 詩中寫道:「君子道和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傾」,將「四賢」與「一不肖」的行爲進行了對比,贊「四賢」有氣節、講道義;稱高若訥「四公稱賢爾不肖,讒言易入天難欺」。此詩的份量不僅是詩文的文采,其藝術魅力在於詩中處處透露出一股激濁揚清的正氣,表達出一種心聲和正義敢言的風骨。蔡襄因此詩遭到泗州通判陳恢的彈劾,幸得左司徒韓琦彈劾陳恢越職,蔡襄才得以倖免。 慶曆三年,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餘靖、歐陽修爲諫官。蔡襄感到言路已開,向宋仁宗上書《言增置諫官書》,肯定增置諫官的意義:「以廣言路,此陛下爲社稷生靈大計也。」宋仁宗因此補點蔡襄爲諫官。蔡襄主持諫院衙署,遇事從不迴避,奏疏真誠懇切。 當時,災情頻發,京東旱災,江淮蝗災,秦州地震,民不聊生,西夏與遼國軍隊屢次犯邊,宋軍無能抗擊,內憂外患深重。蔡襄先後上二十餘疏,直言不諱地指出:「災害之來,皆由人事。數年以來,天戒屢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闕失也。」提出宋仁宗應自「修省」,恤撫百姓,擇官任賢,澄清吏治,加強邊防,方能長治久安。 他彈劾宰相呂夷簡「屢貶言者、廉貪不分、好大喜功、善惡無別、屢戰屢敗」等,宋仁宗採納了他的意見。蔡襄還向朝廷推薦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賢士。 蔡襄堅守禮制,《宋史》稱:「(蔡)襄工於手書,爲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宋仁宗非常欣賞蔡襄的書法。 皇佑六年,宋仁宗的妃子張貴妃病逝,宋仁宗想隆重辦理她的喪事,追封她爲溫成皇后,一些奸臣小人看到皇帝對溫成皇后的喪事如此重視,便乘機迎合皇帝心意,以謀加官晉爵,建議爲溫成皇后作「志文」,立陵立廟,設立國陵監護司等等,凡此種種都是違禮行爲,引起正直朝臣,包括蔡襄在內的反對。蔡襄多次上疏諫阻說:「臣遍檢古今,並無皇后葬禮,更無志文。蓋以名號已尊,兼有哀冊,不合爲志。」及至溫成皇后之喪,宋仁宗御製《溫成皇后碑》令蔡襄書寫墓碑,蔡襄言「此待詔之職耳」,辭不奉詔。 蔡襄爲人正直,講究信義,其書法端莊淳美,如行雲流水,收放合度,極盡自然,可謂字如其人。觀其書法作品,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讓人充滿溫暖。蘇軾稱讚蔡襄書法有翔龍舞鳳之勢;歐陽修也稱讚他:「君謨(書法)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韓琦請蔡襄書寫《晝錦堂記》,《晝錦堂記》是歐陽修爲韓琦書房所寫的一篇散文。 蔡襄出於對韓琦的敬重,在書寫創作過程中將每個字單獨寫幾十遍,選擇其中不失法度、最佳的字進行拼合,所以《晝錦堂記》又稱「百衲碑」。後人將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四位書法家稱爲「宋四家」。 蔡襄不趨炎附勢,義無反顧的追求正義;關心百姓疾苦,其爲民造福的善願,人敬天佑,使恪守傳統文化中「天理良心」、「仁愛」等道德理念得以彰顯。 (參考數據:《宋史》《歷史感應統紀》)△

 
分享:
 
人氣:21,16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