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在母亲的不断教诲下,成长为一个著名的经学家、诗人。

【人民报消息】郑珍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学者,字子尹,晚号紫翁,遵义(今属贵州)人。他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任荔波县训导,后由大学士祁寯推荐,到江苏当候补知县。未等到正式授职便去世了,年五十九岁。郑珍崇尚考据,研究「三礼」很有创见,尤其长于《说文》之学,有《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古今文献》、《仪礼私笺》等许多学术著作。他又是清一代著名的诗人。 郑珍的一生基本上是学者、诗人的一生。他年幼时,母亲黎氏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时时督促他刻苦认真地学习。郑珍从学馆回到家中,黎氏常叫儿子跟着在田地里劳动。这种学习和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使郑珍更懂得生活的艰辛,成了认真读书的动力。 劳动间隙,黎氏见儿子不读书,便问他道:「现在空闲下来了,你为什么不读书啊?」 郑珍回答母亲:「田地中没有地方可以读书。」黎氏责备他:「书什么地方不可以读?树下、屋檐下都可以读。一定要窗明几净,一点事情也没有才能开口诵读、用心记忆,你没有这个福气啊!更何况,真正的读书也不都是这样的。」 郑珍在母亲的教诲下,果然养成了随处都读书的好习惯。 有一天,有个书贩子来到郑珍家中。郑珍选中几本《礼记》之类的古籍,对书爱不释手,可又拿不出钱来购买,真是无法可想。郑母黎氏见了这个情景,立刻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只金耳环,换下了这几本书。黎氏翻看着刚刚买下的书,不禁喜形于色,对儿子说:「想不到一只小小的耳环,就换来这么多的好书!」 有一次,郑母黎氏到郑珍的书房里去,见房中堆满了书,高兴的感叹道:「书可真多啊!」当时,郑珍家中的生活十分贫困,郑珍听母亲这样感慨,便回答道:「书多倒是很多,但马上也不可能都读过来,倒不如把买书的钱用在生活上,对生活倒有点帮助。」 黎氏听后大不以为然,说:「如果把这些钱买米粮果腹,到现在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俗话说一世买书三世读,我们家境贫困,就只剩下这一大批书。能教给你知识的也就是这些书,如果当时少了一部,你也就少读一部了!书是读不尽的,但能从一卷书中,学到一句两句就受益不浅了!」 郑珍就是这样在母亲的不断教诲下,成长为一个著名的经学家、诗人。 (事据《清史稿•郑珍传》、郑珍《母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