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19年前穷小子返乡沿途受助 19年后携儿子千里寻恩答谢(多图)
19年来,杨宏高通过不断努力,从一名落魄矿工变成经常助人的法官。
杨宏高(左1)父子和刘国勤夫妇合影。
在汽车站,好心售票员李庆华(中)帮杨宏高(左)回忆当年的情景。
杨宏高的计算机里有了许多和恩人们的合影。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陆潇亭综合报导)有句成语“感恩图报”是表示要感谢别人给自己的恩惠,并希望有朝一日予以报答。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来有个感人的感恩图报的故事。据《重庆晨报》5月30日报导,19年前,矿工杨宏高带着妻儿,从河南返回重庆奉节老家,身无分文,状况不断,一路上很多陌生人施以援手。19年后,他千里迢迢,逐个寻到当年这一路上的恩人,登门致谢,并数倍偿还欠款。 杨宏高的老家在奉节县最偏远的新民村。1988年,是家中顶梁柱的哥哥去世,这一变故,让当年正在读初中的杨宏高被迫辍学。1992年,他开始参加法律专科自考。1993年,杨宏高结婚。那个时候很穷,他除了考试,还要挣钱养家。在离开老家前,没有稳定工作的杨宏高曾从事过理发、照相、开饭馆、摆地摊等营生,但一年下来入不敷出。 1996年过年,杨宏高安顿好父亲后,去了山西晋城的煤矿当矿工,本是为了给家人谋一份更好的生活,结果,照顾父亲的人突然离开,20多天后,村里人看到杨宏高又带着妻儿由山西回来了。 这些年,除了杨家人,很少有外人知道,这段返乡的路,杨宏高带着妻儿走得有多艰难,又有多温暖。大伙只是觉得,回乡后的杨宏高更能吃苦了,种地都要带本书,抽空就复习。 杨宏高说,在出门当矿工前,他原本打算放弃自学考试,一是自己初中毕业,底子太差,学起来非常艰难,第二则是因为繁重的经济压力,他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挣钱,而且还要照顾残疾的父亲。 “但回来后,我的想法变了,我重新把书翻了出来,因为只有考试,我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当时,杨宏高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回来报恩,他觉得,只有努力改变现状,将来才有能力去报答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穷得叮当响 还经常帮人免费打官司 1999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杨宏高,顺利通过法律专科自学考试,这个文凭他考了7年,当年一起报名的20多人,只有他一人坚持下来。那一年,他带着残疾的父亲,举家搬迁离开村里,前往奉节县新民区的新民法律事务所,当起法律工作者。 “基层法律工作者接触的都是有困难的老百姓,我能感同身受他们的苦和困境。”杨宏高说,搬到镇上居住后,他接的第一个法援案件,是主动找过去的。当时,村里一个中年哑巴挨了打,不仅没人管,还反被对方控告伤人,要求索赔3,000多元,“哑巴有苦说不出,跟我当年在返乡途中一样,内心几乎是绝望的。” 杨宏高揽下这事,自己掏钱走访、取证,一家一家敲门,说服证人出来作证,并从卷宗中发现漏洞,最终帮哑巴打赢了官司,翻了案。 “他那个时候,自己穷得叮当响,还到处帮人打免费官司,有时看人可怜,30元、50元的给,有时候就只剩饭钱了。”律师冉春颜曾是杨宏高的同事,他说,当年,杨宏高也是事务所里接法律援助案件最多的律师,两年要接100多件。 一边工作,一边劳动,还要照顾父亲的杨宏高,在2006年通过了全国司法资格考试,考上律师执照。 因为处事公正,爱帮人,杨宏高成了新民的名人,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大伙就爱找他来评理。杨宏高离开新民,前往县城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时,很多新民人都来送行。 2009年1月,杨宏高考入四川省叙永县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如今担任泸州市龙马潭区法院执行庭副庭长。 他说,这19年,他尽力帮助身边每一个他力所能及能帮助的人,“这也算是我把当年恩人们待我的善良,传给了更多跟我一样身处逆境的人。” 常想着回报当年返乡时帮过自己的恩人 1996年,矿工杨宏高穷困潦倒,幸得陌生人帮助得以从河南回重庆。“这事搁在我心里好多年,像个心结。我希望自己日子过好了,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再去寻找恩人,实实在在感谢他们。” 当年,在河南返乡之旅中遭遇窘境时,杨宏高的儿子杨鸣只有1岁。如今,20岁的他是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政府的一名食品药品监管员。 杨鸣从小在奉节长大,3岁开始,由父亲独立将其抚养成人。他记忆中的父亲,是名不错的律师,但很忙、很艰难,要工作,要免费帮很多人打官司,还要照顾残疾的爷爷和年幼的他。“这些年,他一直想去河南寻恩人,我们把他耽误了,所以当我知道恩人找到了时,我很支持父亲去河南。”杨鸣知道,当年的理发费、车费不还清,不当面对帮助过他们的人道声谢,父亲心里就永远有件放不下的事。 1996年 遇到一群好心人 1996年,当年24岁的杨宏高带着妻儿离开重庆奉节老家,来到山西晋城,成了一名矿工。这份工作他只干了十多天,却不得不被迫离开。“父亲残疾,帮忙照顾他的人托人捎话,说要离开了。”杨宏高与妻子商量,决定立即返乡,但身无分文,遥遥千里…… 杨宏高用卖米换来的钱,刚好买了到河南栾川的票,准备投靠亲戚,借回乡路费。 在栾川寻亲未果,杨宏高与妻儿只能投宿旅馆,身无分文的杨宏高做好了被旅馆老板轰走的准备,却没料到,老板收留了他们。晚上,老板还端来饭菜,让一家人吃了顿饱饭。 第二天清晨,杨宏高决定去河南南召县,寻找另一名亲戚。 他领着妻儿在公路上拦下开往南召的客车,“到站了,我说没钱,被扣在了车上。”在得知他的困难后,一个河南小伙领头让大家凑了96元给杨宏高,“买口热的吃,大人能挨,别亏了孩子。” 客车开走后,车上下来一名30岁左右的女子冲杨宏高说:“你们这个样子,怎么走啊?跟我走!”这位河南大姐不放心,把杨宏高一家三口带回自己家中。 “我印象中,村口有块大石头,写的是‘黑虎店’”。」杨宏高说,他们住了两天,大姐后来送了200多元,凑够了返乡的路费。 临走时,大姐的家人用农用车将杨宏高一家送到车站,村里好些人赶来送行,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小伙会在19年后回来。 传递爱心 免费赠票 杨宏高和儿子杨鸣5月23日下午从四川泸州启程,驱车1,200多公里,于5月24日14时左右抵达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新)汽车站。抵达后,杨宏高有些不确定的向周围市民打听,其它地方还有没有汽车站?“跟过去印象里完全不一样。”经询问,杨宏高才得知南召县(老)汽车站还在3公里外。 到达老汽车站后,杨宏高激动得像个孩子。他指着汽车站门口说:“这里跟我印象里一模一样。一点都没有变化,国勤姐姐就是在这里把我送走的。”杨宏高找到印象里的汽车站后,就去联系车站负责人,希望自己能够报答19年前的恩情。 “我们这几天也一直在找杨宏高所说的大巴司机,但是20年了,司机换了太多,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南召汽车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杨宏高描述的情况,司机是栾川发车司机的可能性比较大。” 杨宏高和南召汽车站负责人商定,第二天上午8时40分从南召开往栾川的车,所有乘客的车票由其父子免费赠送,以表心意。 经过19年 没想到他会回来 千里报恩,也让在19年前默默向杨宏高伸出援手的这些普通的驾驶员、理发师、旅馆老板和村民,成为被网友们点赞的对象。当记者逐一联系上他们,如果不是这场备受关注的千里报恩,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已经忘了当年做过的好事。 客车售票员李庆华:“当年我误会了他,没想到19年后他回来补票了” 1996年,身无分文的杨宏高一家硬着头皮登上由河南栾川县开往南召县的客车,到站后,他没敢下车,后来被扣在车上。李庆华是当年这趟客车上的售票员。 5月25日,在热心群众的帮忙寻找下,杨宏高终于联系上当年的售票员李庆华和司机丁建国。“说实话,再见到他,我挺不好意思的。” “李庆华在电话中表示,当年,由于常遇到逃票的情况,一看又是外地人,于是扣下了杨宏高一家,还很不客气,直到后来,听完杨宏高的解释,心一下就软了,‘看着小孩饿得可怜,我哭着追出来给了他们10元,但怎么也没想到,这事,他们记了19年。’” 李庆华说,再见到杨宏高时,她连连道歉,而杨宏高10倍补交了当年一家3口的车费,给了她300元。 当年,杨宏高一家在刘国勤家住下,他曾去过附近的理发店,但理完发,理发师许丰玲却没有收钱,只是说了一句:“知道你困难,这个头,我免费。” “听说当年那个重庆小伙子要回来,我也很感动。”许丰玲说。 “他硬要给200元,数倍还清当年的理发费。”这事,许丰玲说,她打算讲给孩子们听,说一个道理:“施恩不图报,但好人肯定有好报。” 好心大姐刘国勤:“这事我都忘了,没想到他还会回来” 1996年,在杨宏高的返乡旅途中,刘国勤将落魄的一家三口接回家中住下,并凑了200多元路费,让他们回家。 48岁的刘国勤心直口快,一直爱帮人。“今年5月有人来找我,说起这事,我想了老半天,后来才想起来。”刘国勤说,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帮过的人会在时隔19年后寻到她,并登门致谢。 和杨宏高相见时,她哭了,更多的是出于感动。她说,自己最欣慰的是知道杨宏高在这些年将善良传递了下去。 遗憾的是,旅馆老板夫妇已于多年前去世。杨宏高自责,他说,若能早些成行,亲口向这对善良的夫妇道声谢,该多好。 这趟感恩的千里之行,杨宏高让当年同样受助的儿子一起同行。当父子二人接受采访时,杨宏高说:“因为当年别人也帮了他,哪怕他当年还是1岁的孩子,同样应该登门道谢。此外,我希望他能够亲身感受,啥叫感恩,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这19年来,每当人生的重要时刻,包括初中时的叛逆期,我父亲总要跟我提起这件事,教我其中的道理。”杨鸣说,这趟河南之行,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更上了一堂知恩要图报的感恩课。 多么感人的一群善良的好人,他们都不求回报的帮助别人。社会上有更多这样的好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才会有祥和的社会。官场上如果有更多像杨宏高这样能替别人着想,更能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好官,那才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23年前的死亡证明 跑半年多还拿不到(图) 2015/5/12 (29,116次)
二车因插队争执 一车追数里将人辗死(图) 2015/5/6 (27,994次)
带着公公改嫁的好媳妇(图) 2015/4/18 (26,201次)
塑料袋装天然气 如同背“炸弹”回家(多图) 2015/3/25 (29,056次)
男子持刀拦急救车 车到病人已死亡(图) 2015/3/8 (27,840次)
男子死在火车洗手间 8小时后才被发现(图) 2015/2/21 (27,121次)
沈阳市民悼念车祸去逝的“地铁好大爷”(图) 2015/1/18 (33,477次)
10岁男童捡废品 为父亲筹集医疗费(图) 2015/1/9 (32,649次)
实习司机救人被罚 驾照被降无法转正(图) 2014/12/2 (39,746次)
检察改革八大亮点 刘云山放病毒不让闪亮(图) 2015/6/1 (75,205次)
儿童节 这个奖赏52年来依然红火不衰(图) 2015/6/1 (74,232次)
从严"三治党" 习近平把中共治晕(多图) 2015/5/31 (86,628次)
环环紧扣!国内形势已走到这一步(图) 2015/5/29 (89,672次)
人民报咋比人民日报还赞习近平(图) 2015/5/28 (87,194次)
有权不用王八蛋!李克强盘点6个官场百态(多图) 2015/5/27 (272,099次)
看了你不敢贪嘴!几件令人绝对惊叹的转生新闻(多图) 2015/5/26 (86,459次)
朝鲜高层调虎离山 消灭参谋总长(多图) 2015/5/26 (83,107次)
夹着尾巴装怂 孙春兰将让位王正伟(多图) 2015/5/25 (292,379次)

图片泄真情:俞正声谈的起劲 孙春兰置身局外(图) 2015/5/24 (83,869次)
这样教育孩子的文章新华网应该多出(多图) 2015/5/23 (69,076次)
杀猪榜!老虎苍蝇惧怕任前公示(图) 2015/5/22 (280,459次)
程慕阳,一个野心勃勃的通缉逃犯(多图) 2015/5/21 (271,181次)
"聂树斌案"昭雪的真正难度所在(图) 2015/5/20 (211,331次)
慎海雄该歇了!新华社副社长批习赞刘云山(多图) 2015/5/19 (94,420次)
半明半暗 刘亚洲指江是最大祸根(图) 2015/5/18 (79,165次)
科学家头大!是谁把水中奇招教会水蜘蛛(多图) 2015/5/17 (255,902次)
极美!付出生命的拍摄 目地何在(多图) 2015/5/16 (257,377次)
我有克癌秘方,医生激动大叫:快给我!(图) 2015/5/15 (64,728次)
让摄影师心潮澎湃的一幕:别让我孤独(多图) 2015/5/14 (252,832次)
高人指点习近平 铁三角能耐大增(多图) 2015/5/13 (101,197次)
新华社是差照相器材还是缺摄影记者(多图) 2015/5/12 (76,149次)
小笑话:刘云山跨界重判姐们儿高瑜(图) 2015/5/11 (230,076次)
江抽了!王岐山把张德江的脸搧歪歪(图) 2015/5/10 (76,489次)
笑的真Q!习近平这种心儿里乐还没见过(图) 2015/5/9 (77,675次)
这两句话习用的非常高 一般人不敢用(图) 2015/5/8 (94,712次)
“处长治国”是江泽民时代的产物(图) 2015/5/7 (61,839次)
继镇江大桥,扬州喜现七彩祥云(多图) 2015/5/6 (65,850次)
刘云山不让看!新华网5月4日三消息塞病毒(多图) 2015/5/5 (72,145次)
依法治国 法轮功启动刑事控告(图) 2015/5/4 (75,424次)
江想不到习使这一手,说:无药可治(图) 2015/5/4 (281,484次)
俄国邀请金三胖,这话为什么不早说(多图) 2015/5/3 (70,795次)
中央巡视组口述的三个惊探故事(下)(多图) 2015/5/2 (272,688次)
中央巡视组口述的三个惊探故事(上)(多图) 2015/5/1 (278,195次)
江麻烦大了,密友之子在加国被中纪委通缉 (多图) 2015/4/30 (259,679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